拿起这种传记书阅读,已经许久以前,因在微信群看见书友推荐,描述了大概内容感觉还不错便对其产生了兴趣,经过四天晚上的阅读终于读完了,记录下。
曾国藩一生的经历是令人敬佩的,前面他辉煌的时刻就不一一赘述了,就从他开始走入低谷时讲起吧。
曾国藩47岁,陷入了人生中的最低谷。
被解除兵权后,他的那些宿敌一个个喜形于色,大骂曾国藩是假道学、假忠义。蛰居老家的曾国藩有口难辩,卧病在床。
更让曾国藩痛苦的是,此际正当太平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曾国藩要眼睁睁地看着建立功勋的良机溜走了。
他这回有点挺不住了,举动大异常态,整日生闷气,动不动就骂人。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荐的老庄著作,静下心来反思过往。
曾国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面对官场同僚,他确实常以圣贤自命,觉得别人都是小人。
曾国藩在家中致信各位好友,请大家给他多提意见,帮自己总结经验教训。
曾国藩阅读好友来信,反复回忆既往,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
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
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
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
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被解除兵权,当然是人生大祸。然而祸是福之基,在灾祸中不能自暴自弃,应该置之死地而后生。
他认识到自己为人处世的四大缺点:
偏激,好名,也就是过于重视获得好名声;
喜欢公开批评谈论别人的过恶;
做事有始无终;
待人接物过于怠慢。
那么怎么做呢?也是四条:
做事平心静气,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角度立场想问题;
更多地揄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
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来越慎重;
接人待物要更诚更敬。
曾国藩在这里把家居的两年称为“大悔大悟”之年,经过一年多的乡居,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天京内讧后,太平天国并没有如咸丰预想那样迅速崩溃。在胡林翼的多次奏请之下,咸丰帝令曾国藩重新出山,办理浙江军务。
这次出山,曾国藩的朋友们惊讶地发现,曾国藩变了,变得他们几乎不认识了。
第一,他变得和气、谦虚、周到了。
启程前,曾国藩首先以非常谦恭的语气给各军将领、各地大吏每人致信一封,到了长沙后,他先拜遍大小衙门,连小小的长沙县衙他也亲自造访。
原来对那些无用的官样文章,他不理不睬,现在则每信必复。
此前,他对人总是持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现在,他努力包容他人,设身处地地体谅他们的难处,交往时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
第二,他对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不再事事硬顶。
第三,他不再慎于保举,不但自己勇于保举,甚至鼓励部下不要有太多顾虑而放手保举。
就这样,曾国藩完成了自己的“中年变法”。待人接物,前后势若两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