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中国好书》榜上,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稍作查考,作者程浩是与我同年出生,却已悄然离世的青年,一时的想法,想一睹这位经历过病苦磨难、生死边缘的同龄人对生命的看法,即便他已消逝。
毫不犹豫的在当当预订了此书,缘于书籍本未到货,快递路程亦长,眼见着标明等待审核的网页停留过五天,眼见着已发货的提示一直在广州南沙,等待自己希望等待的终究是一个心情波动的过程,稍一冲动,先买了他的另一本书,《生命的单行道》,由他的日记整理一册,虽不知逝者意愿,是否让自己的日记传阅大众,到底是属于个人隐私的一种形式,买还是买了,忐忑而激动的翻开白色封皮的书籍,了解一个曾经的生命。
日记,一般是在课间及无重要课上看的,阅读一遍,未有深究,毕竟在看的同时,时需补一下几个字词的笔记,如此,想来是对这个生命的不尊重了,还是应该在暑期无课业间重新阅读这些文字,看待这个生命,也是自己阅读时受各种因素影响的越发严重了,尤对人生哲理类文章,有时竟然稍微的小动静都可以干扰,或是自己太过矫情。即是如此,仍旧让我从他的文字中认识了一个极力证明自己的生命。
不是我对身残志坚者的特别关注,大部分人不愿意冠以这样的称谓,想了又想,还是用了,不是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而是,只有这些人更能深刻地认识生命这个精神的存在,具备让人折服的能力。许许多多这样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以不同的形式,用不同的声音讲述生命的可贵、可惜。高中,八股文似的议论文经常会有这样的例证,如果说,当时仅仅是为了一个不高不低的作文分,实在不是这些人真正存在的价值体现,只有当以一种敬畏的眼光来重新深入到他们的文字或其他,才可发现,人,有时候真的矫情,生命,寸时寸金。如今,谁又会停下匆忙的脚步仔细审视一番自己,发掘人生。自己,同样如此,无论不愿还是逃避,总意识着和平感,生与死,应该只是遥远的存在,从未有过对生命的真正敬畏感。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是我预订后十一天送到的,些许时间长了些,磨灭掉一部分我接到新书时的兴奋与激动感,当翻开同样是白色封皮的,唯有十字架中心作者亲绘的一个蓝色花瓶中的一朵红玫瑰的翻本的这样一部用生命凝结的作品,还是暂放下阅读了一半的日记,因为我的初衷是《边缘》,日记,只是让我在《边缘》前更接近他的内心。
晚上真的是一个阅读与思考的好时段,只可惜,没有充 足的光源,没有绝对的空间,让我在晚间放肆,只用相对微弱的手机背景光坚持的半小时,另外,自己的胳膊肘也支持不了身体重量的太长时间便已然发麻,伴着宿舍中一位看喜剧还是综艺节目伙计的时时迸发出的嬉笑,意犹未尽,却还是关掉手机,将书合在枕边,没有了高中时稀有的几次开着手电筒看到凌晨几点小说的魄力了。
黑暗,给了我思考的空间,辗转反侧,不得入眠,遂,任思绪天马行空,只可惜,有笔,有纸,却奈何,没有带给足够光明的物源。我不是个喜欢用电子设备记录东西的人,似乎抱着手机与键盘打字,思维就变得固涩,还是如常的一杆笔,几页纸,写下一份草稿,再作输入。晚间的所有思维并不是都能记忆的,赶着清晨上课前的时段将零散的片段拼接些许。
古人讲,生死亦大,能直面死亡,确是很多人料所未及,或者不曾预料的,大部分人在利益与权势的熏蒸下,生命便随之飘飘然而不坚韧厚重,若说人生,曾经一些浅薄的杂言,不作为生命的顿悟,最近的也就是自己在去年帮朋友写过的一篇关于感悟人生的期末小文,算是三分作业,五分借鉴,两分自己的“无病呻吟”,借鉴一位大师,人之一生,无非求知、求业、立家、直至老死,老死,是每个人自然走向生命的终末,正值青春的美好年华,谁会时时在乎自己,可能明天就是人生的终点。是我们忽视了生命的存在,还是生命将我们置于无知。
同样作为一个年轻人,程浩想了自己一直期望出版的书名《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选了自己葬礼上的曲子,汪峰的《美丽世界的孤儿》。读了他逝后出版的书,听了汪峰的曲子,甚至将他之前的微博翻出浏览,有些人,似乎只有离开了世界,才会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与缅怀,对于程浩,我想,他不会希望以这样一种形式来获取更多人的关注,他想过与更多的人交流,作为一个青年人的心理,朋友,甚至爱情,只是非对一个艰难生命流露出一时的感动,若再过几十年,如今关注过这样一位陨落的珍贵,是否,将来一如既往为之激发感动,还是,随时间的轮辗抹过少年。。。
又是一个静谧的晚上,却是困觉的紧,索性闭了眼,不再去想接下来该说些什么。《边缘》已经读完,最后部分有两篇未完的稿,永久性给读者留下遐想的空间。入睡之前,又拿起了之前搁置的日记,亲情与爱情,似乎永远是催人泪滴的主流,年轻的死亡,总是让人不禁地惋惜,曾经的《穆斯林的葬礼》与现在的日记,只有这两本书,终末的结局,萃取眼角的迷蒙。自己本就没有读过几本书的人,感动太少,或是,不曾真心发现过。
打开知乎的网页,寻找到他的ID,熟悉的文字,而今,印刷在纸质的书面,冲动地去摸键盘,却恍然意识到这样一个生命,早已停留在书页,正如晚间的一场梦,回到了高考前与死党同租的小屋中,梦终究是梦,无论现今流传怎样的穿越故事,抵不了仍旧时间一维性的本质,冲动亦是冲动,不可能,让我与这个生命现实的交流。
感觉,有时候,会有彼此的相像,会把所谓的自尊放在首位,会在文字中掩盖内心的悲微,佯装坚强,把理想更加理想化,虽然他玩笑自己户口本上印着剽悍的文盲,自我介绍中一种轻松的表达,与母亲对死亡的调侃。。。而葬礼上《美丽世界的孤儿》,以及让他产生过共鸣的另一曲《生来孤独》,或许,才是真的,实在的苦痛与理想的坚强,无论别人给他贴上怎样的标签。只作为个人的推测,心,本就是个神奇的东西,我习惯悲观化,然后再寻找乐观的出世。
二十岁的生命,他说,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我二十岁的时候在干什么,在大学的校园里彷徨,还是时光的流逝中沦丧。在他的文字中,一部分讲读书,一部分谈生命,因为没有选择所以专一,而我是选择太多所以迷失在物流。
认同他的一个观点,读书更加暴露我们本身的无知,所以更加需求,书是可以带给人灵性的东西,自己从来都是举着一本读过的书来光明正大地显示自己的无知,真正的,只作为一个故事来消遣的无知,而非去关注作者文风、行文思绪、人物刻画、结构安排等等的汲取。笔记,如果说只是为了自己可怜的记忆写下的几个人物的梗概篇生活历史,实在不算作读书,突兀地拿着没有思想的思想去解说、传播一本书籍、一部电影,还是什么,只能说更愚昧的无知,选择去沉默,而且安静下去,旨在心里就好。
他的阅读,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古今中外现当代,无论韩寒,郭敬明,史铁生,诸子百家,历史,文化,心理,哲学,日本,英美,沙俄等等无不涉猎,甚至恐怖小说都会去发掘故事的艺术所在。强大的生命只能让我自惭形秽,不禁会想,一直以来“头发长见识短”的评语用在我身上是极为合适的。
任何人,都会拥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只是在于自己本身的可行性,大话谁都会讲,行为才是真理,对于我这样一个懒人,一贯奉行懒人要有懒法的宗旨,实则是找个华丽的借口而已。
生命,赋予生与死,精子与卵子相结合的时候,便是上帝的恩泽,而奄奄病榻中,则是对生命的总结,即使再留恋这个世界,或是恐惧冰冷的黄土,亦或淡然接纳所有,生命,永远是悍而未动的巍然,便万方生灵臣服与膜拜,又似一位睿智的老者,产生由来的尊敬。每个人,每个生物体,皆是如此,切勿看低一个未知者的沉默,只有怎样对待自己的所有。
四肢健壮,头脑简单,在二十一年的光阴中流逝掉慵懒的平凡,如今,是何取舍,更细致的反思我不会在这里说,因为不想我自以为是的想法贻笑大方,自己知道就好。在五天的阅读与三天冗长的叙述中,时断时续,拼接如此,权作为自己的第一篇笔记。
想到什么便写下什么,不论条理性、艺术性,只从感觉出发,读书亦同,既然我没有发现与欣赏文风、结构、与艺术的能力,我只有凭借自己的感觉,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