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毛选(026)】栗瑞英、刘冰
抗日游击战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状态下,为获取革命胜利作出的重要战略性决策,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一、抗日游击战争战略的提出
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如何提出的呢?
“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中国既不是小国。又不像苏联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这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但是这个大而弱的国家却处于进步的时代,全部问题就从这里发生了。”
“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
毛泽东特别强调了游击战争的进步性,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假如我们的敌人少估计了这一点,他们就一定要在这一点上面触一个很大的霉头。”
日本是一个强盛的帝国主义国家,但他的侵略战争是落后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
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他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物力都缺乏,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
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众多主权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
游击战争战略提出的一个理论依据就是抗日持久战,通过对持久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透彻的认识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毛泽东正确认识到抗日战争的主要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矛盾分析法的灵活运用。
二、“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不屈的中国共产党人拿起枪杆子,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夺取全国政权的艰苦的革命军事战争历程,亦开始了毛泽东光彩夺目的数十年之久的军事斗争生涯。
1927年9月19日,在浏阳文家市召开的前委会议上,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形势作出了正确的估价,认为革命处于低潮,敌强我弱,且敌人力量集中在城市,我军的行动策略应是有计划的退却,避实就虚,保存自己,其唯一途径是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去果断地放弃了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从而使中国革命军事斗争出现新的转机。
这标志毛泽东“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军事思想开始形成。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在以后的革命军事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在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战争的环境进行了正确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进行了不懈的探求,得出了敌强我弱是中国革命战争最基本特点的正确结论。
在1938年5月发表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两篇文章中,他明确地提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完整思想,并把它作为制定我军战略战术的基本依据,作为我党进行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毛泽东战略战术的辩证思想形成的基本前提,是毛泽东军事战争指导思想的基本核心。它深刻体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指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抗日游击战争的具体战略
“总的说来,主要的方针有下列各项:
(一)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
(二)和正规战争相配合;
(三)建立根据地;
(四)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
(五)向运动战发展;
(六)正确的指挥关系。
这六项,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
游击战的具体战略是多元矛盾关系的科学处理,在游击战开展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具体的战略问题。这些游击战的具体战略从根本上是服务于消灭敌人、发展自己的最终目的的。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毛泽东对于游击战具体战略的规定以及对上述问题的处理,深刻彰显了对于多元矛盾关系的运用与科学处置。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上述六大基本战略其实就是六对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如何处理上述六大问题其实在本质上就是如何处理这六对矛盾问题。
“防御和进攻,持久和速决,内线和外线”在本质上并非绝对对立的,相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矛盾统一体关系。
就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状况而言,敌强我弱的客观历史境况决定了敌人处于进攻、我方处于防御,敌人外线作战、我方内线作战,敌方速决、我方持久的基本战争态势,这是矛盾的一个方面。
但是,因为敌小我大的现实以及我方战争的正义性支撑,使得战争的展开呈现出矛盾的另一面,即我方在战略防御之中采取进攻战、在战略的持久战中采取速决战,在内线作战之中采取外线作战。
具体而言,游击战因为我方力量的弱小,必须以进攻的方式进行,并且这种进攻只能以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奇袭的方式展开,因为需要采取速决战的基本战术。防御与进攻、持久与速决、内线与外线在本质上是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之中,不能以僵化固定的方式把握上述矛盾,而需从辩证的思维出发,从矛盾的各个方面、各个维度对此作出综合判断。
四、把握战争中主要和辅助的关系
“游击战争战略问题的第二个问题,是和正规战争相配合的问题。这是依据游击战争具体行动的性质,说明它在作战上和正规战争的关系。认识这种关系,对于有效地战胜敌人,是有重要意义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总是在同其他事物的互相联系中存在的在战日战争中,游击战争和正规战争是密切联系的不同战争形式。从战争的全局看,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但游击战争在整个战争中又占着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作用,一方面是辅助正规战,另一方面是要把自己变成正规战因此和正规战争相配合,是抗日游击战争战略的一个重要问题。
毛泽东同志根据游击战争具体行动的性质,分析它在作战上和正规战争的关系,明确规定游击故争对正规战争作战略的、战役的和战斗的三种配合。这种主动配合能更有效地战胜敌人,发挥游击战争的战略作用。如果游击战各干各的,虽在总的战略作战上仍不失其配合作用,但由于没有战役作战上的配合,也就减少了它的战略配合意义。
五、建立根据地
首先战争是残酷的,又是长期性的,所以他不能发展为农民起义的那种形式,所以就需要建立一个可以保存自己实力还能见缝插针的发展自己的一个场所,又叫根据地。要建造一个合适的,能供以战争需要的根据地要考虑诸多因素。
(1) 根据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需要知道根据地的存在是支持处于敌后的游击战争,他要做到的不紧是完成任务,还要尽可能的保全自己,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发展壮大自己来以此巩固根据地的根基。还有就是要想能够支持长期的游击战争,不只需要落实建立根据地的方针还要彻底克服流寇主义。
(2)几种根据地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根据地大体分为三种:山地、平原和河湖港汊根据地。
(3)游击区和根据地游击队到时属于游击队,游击队走了又属于伪政权,这样的地区就还不是游击战争的根据地,而是所谓游击区。在四围已被敌占但中间未被敌占或虽占而已经恢复的地区,都是现成的根据地。游击区到根据地是个艰难缔造的过程。但我们要知道游击战争的战略任务就是要极力扩大游击区和根据地,极力缩小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政权的占领区。
(4)建立根据地的条件首先拥有抗日的武装部队,这是建立根据地的基本条件。再有,需要发动民众,从我们实行此战略的根据出发,是要团结民众,发挥军民一家亲,用我们共同的力量来同帝国主义做斗争。
(5)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我们需要时刻谨记建立根据地的目的是要占据更多的地区,向四周发展,紧逼敌人据点,适当对其进行打击,以起到动摇军心的作用,长此以往,有助于我们夺取更多主动权。但同时与之息息相关的是不要忘记巩固根据地的实力,要知道他主要还是需要自身实力得到巩固才会更强有力的发展。
(6)敌我之间的几种包围首先日本侵略我国,这无疑是我方处在敌人的包围中,但我方兵力明显优于敌方,这是我方对于敌方的包围;然后,我方根据地坐落在敌方的包围圈下,但和正规军连接起来看,敌方又处在我方的包围圈下,这种包围方式让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到敌后根据地的重大战略作用。再往宏观上看,如果我们在外交上建立太平洋反日阵线,动员苏联和其他国家参战,我方就比敌人多了个包围,就可以围剿日本了。
六、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
(1)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形成互包围状态后,由于我方此时与敌方在相持阶段,所以此时敌方向其占领区内的游击根据地进攻是必然的,此时若敌方想达到目的,自然是采取围攻的方式,那么此时我们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游击的战略方针就是反围攻,用较少兵力牵制敌方多路,以主要兵力对阵敌之一路。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可以与当地民众一起合作,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游击战争的战略进攻这是处在敌方进攻被我方打败,暂时还未进行新一轮进攻时,我方采取的战略—进攻。此时我方需要时刻注意敌方何时进行新一轮的进攻,要及时进入防御状态,不给敌方有可乘之机。但不可得意忘形忘记团结民心,巩固根据地和进行必要的补给工作。此时破坏敌方的交通线以辅助正规军的进攻成为我们需要迫切进行的工作。
七、向运动战发展
抗日战争的性质——长期且残酷成为我们需要向运动战发展的必要因素。那么此时就是从游击部队到正规部队的转变,需要具备数量和质量两个条件要素。
其中数量可以通过动员民众和集中小部队来实现,但后者的实现则需要通过战争的磨炼才可蜕变成功。
同样的后者的实现相对来说更加困难,首先需要做到抛弃所谓的地方主义和单纯军事主义,然后要在政治,技术,装备,组织,战术,纪律等方面加强训练,慢慢的仿照正规军的规模,抛弃原有的游击队的作风。
八、指挥关系
对于正规部队来说指挥在一场战斗中极其重要,这就是铁一般的纪律,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在高度活泼的游击战争中,想要达到这种高度目前来看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但也不能完全不尽行集中指挥,所以对于游击战争的指挥原则定为既不绝对的集中指挥,同时也反对绝对的分散指挥,是战略性的进行集中或分散指挥。
其中战略上的集中指挥,是指对于抗日战线的部署问题,而分散指挥则主要用于一般的方针听从于上级,而具体的行动则是按照具体情况来处理,有独立的处理权。
小结:游击战争的伟力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内和党外都有许多人轻视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作用,而只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予正规战争,特别是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毛泽东批驳了这种观点,同时写了这篇文章,指出抗日游击战争发展的正确道路。
其结果,在抗日时期内,在一九三七年只有四万余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时就发展成为一百多万人的大军,并创建了许多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起了伟大的作用,使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既不敢投降日本,又不敢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而到一九四六年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时,由八路军新四军编成的人民解放军就有力量对付蒋介石的进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