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从政治斗争到军事博弈,叙述忠实历史,描绘生动有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一书,人物撰写,紧扣其性格特点,既有外宽内忌、好谋无决的袁绍,既奸且雄的曹操;亦有宽厚仁爱、折节下士,又有些虚伪的刘备,诡诈多疑的司马懿……
其中有一人,捧得高高的,最后摔得啪啪的:
出场伊始,纵论古今,扫视群雄,只一条“攻心为上,攻城次之”的建言,便被诸葛军师看重,放在身边任参军之职,睥睨众人,颇有:安石不出,奈苍生何?!这,便是马谡。(据《三国志》记载:“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
只是当时的舆论界,更推崇其兄马良,有言云:马家五常,白眉最良。
只是刘备于白帝城托孤时,对深受诸葛军师看重的马参军,泼了一瓢凉水——临终前,刘备对诸葛军师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君其察之。
可诸葛军师不为所动,依旧提携马谡,以致在一出岐山,形势一片大好之机,错用其,去守街亭。原本简单的当道而下,阻击曹军,非要来个拒不纳王平之策,囤山而守,居高临下……
最终,蜀军铩羽而归,马谡自己也一命归了西。当然陈寿的《三国志》中,马谡有三个不同版本的结局。
其一,马谡没有被诸葛亮斩首,而是逃亡,见《三国志·蜀书·向朗传》。其二,马谡被诸葛亮判了死刑,但在执行死刑之前,于监狱里病死了,见《三国志·蜀书·马良传》。第三种说法,马谡是被诸葛亮含泪杀死的,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种说法,在《三国演义》中也是如此,同时也最被大众所认可。
无论哪一个,马谡的志大才疏,言过其实的标签,算是坐实了。
试想马参军,若仅在诸葛丞相身边,踏踏实实的做个拾遗补缺的参军,未来又会如何走向?!毕竟自一出歧山后,曹魏提高了警惕,加强了陇右一线的防务,蜀汉再无轻易冲出歧山的可能,而且此次兵败,对于蜀汉的军心士气和国家元气,以及军备物资,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和损失,虽然此后又数次强行北伐,只不过是诸葛丞相、姜大将军聊尽人事罢了。
唉,把一个不合适的人,送上一个不合适的位置,危害之大,莫过于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