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纪录片推介
观《教育能改变吗》有感

观《教育能改变吗》有感

作者: 祎_5ee8 | 来源:发表于2020-05-08 10:53 被阅读0次

    教育能改变吗?这是看完纪录片后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我坚信答案是肯定的。但改革像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去,谁都说不懂其中的关窍,人们却依然不断向自认为更好的方向前进,为的就是,心中期望的美好蓝图。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影响教育的因素有很多,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经济状况决定了他的教育历程,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师资力量,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决定了这所学校教育的发展,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这个城市的教育环境,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教育方面制定的政策、投入的经费更是影响了这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情况,由此可见,教育要改变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乃至社会各界不断的奋斗,中国教育改革在起跑,经过曲折、磨难,必将获得成功。

    一、起跑线上

    我家在一个县级市,全市辖区内的人口也不过四十万,关于学区房、入学压力大等问题,并不是十分突出,但家长总是对子女有更大的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一点儿也不比大城市的家长们少。更因为家住在小县城,希望让孩子们向更大的城市发展,而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更大的期待。他们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各种补习班里去,琴棋书画,奥数英语样样不落。我甚至还听说过一个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更优质的英语教育,而在周六周日驱车两个小时将自己的孩子从农村的家里送到城市的外语补习班来上英语课。父母的心情固然能够理解,但是孩子们的想法有人兼顾到吗?孩子们在应该玩耍的年纪不再玩耍,而是去强行学习他们这个年纪也许并不能够接受和理解的知识,那么他们会快乐吗?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发现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小孩”的教育理念。在当今来看也是不过时的。而这个理念,更是对当今一些父母企图将小孩儿变成大人的想法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中国父母急功近利的教育观不能够使孩子们更加幸福、健康、活泼、快乐的成长,反而有可能使他们变成一个工具人。他们在应该通过玩耍建设学习态度、想象力、创造力和价值观的时候去学习书本知识和当他们能够用正确的学习态度、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学习知识的结果相差一定是非常大的。他们也许只是在一时取得到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他们以后会是什么样呢?这样的孩子缺乏创造力、想象力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涯没有任何帮助。好的学习态度、想象力、创造力和价值观都是在他们小的时候进行培养的。所以中国的家长若是想让孩子们发展的更好,让他们能够过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乃至于以后拥有一个充实幸福的人生,就应该放弃如今所谓的“中国家长的教育成功学”,重新开始,按照孩子他己的意愿,而不是将父母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身上。我相信,中国孩子的童年将更加快乐。

    二、学习革命

    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在上初中时,学校为了能够让我们有更好的课堂氛围而进行的一系列课堂实验。包括让学生讲课、或者是老师先讲课,学生再讲题、或者是学生讲课,老师补充等等能够让课堂活跃起来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全部无疾而终。有一些是老师的原因:因为这种方法需要让老师承担更多的课前准备工作;有一些是家长的原因:因为家长觉得这样学生不会得到更好的知识,家长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孩子接受由老师灌输知识的做法;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原因,学生的观点和家长的观点十分相似:他们更希望是由老师直接将知识灌输给自己,而不是由自己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讲课等等方法来获取知识。

    纪录片中所讲述的的是杜郎口中学上课的情形。课堂上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在我当时的初中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的。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氛围也十分活跃。这样的上课氛围固然十分美妙。但是也并不是十全十美。这样的上课方式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因为它不仅需要提前注意到每个学生可能会发生的问题,需要的工作量也是之前普通上课的几倍。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高,他们的课前准备工作与课后复习工作,是十分巨大的。看完纪录片后,我又去网上查找了一些关于杜郎口中学的资料。我发现,网上对这种课堂氛围的推崇度并不是很高。有老师有学生也有家长,他们都觉得这种上课方式不是很好的原因是: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老师是有差别的,如果课堂上单纯让学生来讲课,即使他准备的十分充分,他也没有老师的授课经验,和一位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所产生的教学方法。这种授课方式将老师的课堂主导地位下降,而学生作为了主导课堂最重要的一环。我认为这种上课方式也有可能会导致活跃的同学更活跃,而安静的同学更加安静。如果这种课堂会给学生、老师、家长、及学校带来更多的压力。那么这种课堂还会是我们需要推崇的吗?

    在我上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涯中,学校学校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多种转变。包括之前的由学生讲课,到后来的翻转课堂,还有小组讨论式学习。这些方法或多或少都会有弊端。但是它们的优点也是不容忽视的。相信这些经验会为以后找到一个完美的适合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的教学方法提供更多的帮助。

    对比中国课堂上略显沉闷的课堂氛围美国一些学校的教育就相对宽松许多,他们给孩子更多的发挥空间,让他们锻炼更好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但是这样的教育也不适合所有国家。美国之所以能有那样的教育方式,是由他们的历史文化所决定的。当整个民族都蔓延着自由、开放的气息的时,他们的教育自然也不会拘谨。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有着巨大的不同的根本原因就是文化的不同。如此看来,盲目追求美国那种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就像如果用中国的课堂纪律等约束住美国的课堂氛围是美国的学生会不舒服一样,中国的学生也未必会十分满意美国课堂的氛围。这样的道理,古人早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我们在艳羡美国课堂的宽松氛围的时候,焉知美国没有羡慕中国的课堂纪律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呢?若要改革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不必自怨自艾,找准自身的缺点,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中国学生的课堂。

    三、公平之惑

    曾经,贫穷的孩子念不了书,或者是为了上学需要走十几公里的山路。这样的消息,当时身为孩子的我听到了也十分痛心,后来希望小学成立了一所又一所,国家义务教育开始普及,越来越多的孩走进了知识的海洋。面对他们的未来,他们的选择变得比之前多了起来。他们见识也不会在停留在那个他们生长的小小山村,他们通过了课本的知识了解到了外面广阔的世界,当他们有了更广阔的梦想的时候,他们却进入了另一个困境,贫穷让他们与自己的梦想近在咫尺却又咫尺天涯。

    还有一部分孩子,他们虽然在大城市里念书,却与大城市完全脱节,他们只是生活在了那个被他们称之为“大城市”的大城市里。当他们想要返回原籍考试的时候,却发现家乡省份所考的内容与自己所学的知识完全不符,或者是当他们结束了小学、初中的学业,因为大城市所谓的户籍限制而不得不打算返回家乡念书时,却发现自己可能没有办法离开父母生活,只得无奈中止了学业,放弃了梦想,走向了现实。不过这些事中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了过去,国家的教育方面的改革,让更多的人能够上得起学,更加公平的上学,贫穷的学生可以申请助学贷款,随着务工的父母去到大城市上学的学生,可以在所就读城市参加高考。这些孩子没有了贫穷的限制,没有了户籍的牵制,没有了身份的不同。所有的孩子都都有权利上学,而且也在为着他们的梦想为之努力奋斗着。即使现在还有一些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但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教育界的努力。教育公平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以前,教育的公平是能够让所有的学生有学上,再后来是让所有学生上好学,也许以后教育公平的重点会落在其他的地方。但是,让所有的学生获得公平的教育会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毕生所愿。

    四、高考变局

    十年浩劫,让知识不再是人们所追求的,而当浩劫结束后,当知识重新成为了人们的信仰时,高考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想要找到一个,能够将所有人获得知识、地位、工作的要求都符合的方案,简直是难上加难。在没有想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更佳途径之前,高考就是最佳办法。高考,像是一架天梯,将无数寒门学子带出了他们苦苦挣扎着的贫穷的牢笼。但高考会有一些缺点,比如它会因为学生所受到的基础教育的不同,导致成绩的不同。这也许就回到了第一个问题。家长不想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高考决定了学子们的人生。

    中国历史的传统观念是“学而优则仕”。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怎么样才能够“出人头地”呢?那就是学习书本当中的知识。但有许多孩子,他们的本事不在学习书本知识上,可若是他们忽视了另外一条道路,就十分悲哀了,这条路就是职业教育。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是身为制造业大国,学习制造的人才却很少。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很多老师也推荐学生去职业学校学习。但是很多时候学生们并不是遵循着喜爱的意愿,而是因为自己学习不好没有退路了才去职业学校学习。这就导致职业学校成为家长心目当中“坏孩子的聚集地”。想要完成这种改变,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够,完成观念的转变。重要的是社会人士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家长自身的想法。我相信终有一天,孩子们可以完全遵循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自己将来将会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而不是因为按照“人们所看来的这样”选择。

    五、大学危机

    当学生们终于杀破重围,走出高中的校门,迈进大学的那一刻。发现大学和自己想象中的象牙塔也许不一样。中国的公众也对大学教育的失望情绪日趋严重,学子们走完了大学生涯迈入到社会时发现就业难,所以学生也更加倾向于去考称为“铁饭碗”的公务员。大学生的择业观与现实脱节。追溯其源,不难发现,大学教育的异端暴露无遗: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忙于论文疏于教学、教学的方式和初、高中几乎一样。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生考式结束就将内容忘得一干二净。大学的扩招让越来越多的学子们有机会进入大学校园,释放自己青春的热情和活力。但是从大学校园中走出的“合格公民”,似乎并不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希望大学早日成为真正的知识殿堂,名副其实的象牙塔。

    六、再度出发

    中国教育如何与世界教育潮流融合?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希望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坚定对中国教育的信心,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将每一个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教育的附庸,让孩子们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获得知识,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完善自己,尊重生命,热爱自然成为一个独一无二优秀的发光的人。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勇于在没有标准答案中挑战自我的人”。这句话看起来简单,但实施却无比艰辛,这意味着传统教育中的大部分都要被重建,但是这样的人是让人向往的,因为这不仅代表着个性,还有创造,代表着这是一个活在世界上的活生生的人,要培养这样的人,也许重点不是在培养上,而是我们要将孩子置于世界之上,不是在大人之下,尊重他们,让教育成为帮助他们飞翔的风,而不是困住他们的牢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教育能改变吗》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ygx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