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丢一波美图,博一博眼球。
《human》中航拍图 同上图 同上上图这样的图片,纪录片《HUMAN》中还有很多,但是如果你以为这是部描绘自然风光的片儿,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些图片,这是其中美好的面,而更多的的是在茫茫沙漠中行走的人、层叠成人塔的人、在垃圾山中寻宝的人、在人造沙滩体验海浪的人......对!是人,全是人。在《HUMAN》里,男人、女人、残疾人、土著人、巴勒斯坦人、罪人……各式各样的有着不同标签的人,正面面对着镜头,讲述自己的故事、感受、心情、经历......他们有的平静、或哭泣、或欢欣、或迷茫、或愤怒,甚至会躲避镜头由于腼腆。当他们带着各自情绪向我们讲出一些话时,虽然平凡,但依旧触及到我们心底的某些东西。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纪录片,当然不会是最后一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向大家推介一些好的纪录片。在文章里,我会将拙见分享与大家。在此之间,先向大家介绍这部《HUMAN》。
《HUMAN》:2015年上映,法国摄影师Yann Arthus-Bertrand花3年的时间,足迹遍布60个国家,让2020位不同种族、语言、肤色的人,在同一个镜头前讲述自己的故事,最终集结成一部纪录片。在片中,受访者在纯黑的背景中述说自己的故事,后期也没有加上受访者的身份,没有任何的花哨的剪切技术的添加,一切都很平铺直述。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他们有苏菲·玛索、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甘醇的拉菲红酒……可是没想到他们也有反应社会现实的纪录片,并且是上乘之作,《HUMAN》就是其中之一。全片都是聚焦于人类社会的底层人民,在他们那里,我们才可以最直观地、最真切地感受到人生百态,气象万千。《HUMAN》官网上有这样一句话:HUMAN brings us face to face with the Other,making us reflect on our lives.在这部片里,我们可以透过他们看到世间万事,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过着他们的生活,但是谁又敢肯定呢?痛苦和快乐每天都会降临到每个人,我们肯能也会遇到他们正在承受的问题。
全片到部分的时间是不同的人在静止的镜头前细述自己的故事,这是必然的。每个人讲述的故事主题各不相同,但它们却一点点地渗入我们的心里,全片看完,我们会感叹,感叹生活、感叹人生、感叹世界……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在感叹着些什么。片中,人们依次向我们讲述了爱、幸福、战争、仇恨、家庭、性别、同性恋、贫穷、剥削、社会、国家、难民、政府、失业、生命和死亡等,有些距离我们很远,却是真实正在发生着的。他人的快乐我们要去感受,他人的苦难我们也要试着去体味。
抛开所有沉重或者欢乐的话题不说,整部片子的拍摄和艺术表现手法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的。首先,整部纪录片,最多的是采用大特写的镜头来正面的对准受访者。这样他们脸上的所有缺陷都暴露在观众面前---眼珠昏黄、牙齿缺失、手脚残疾......多少会引起观众的些许不适感。但是这却是最抓人的,好和坏、美与丑都一股脑地丢在你的眼前,让你看清真实的平凡现实而非舞台上的光鲜亮丽。这种“face to face”的镜头语言很容易拉近屏幕前后两个世界的距离,就好像正在我们身边上演。
其次,摄影师拍了许多航拍镜头,看似是向我们介绍一些自然风光,缓解我们的视觉疲劳。实际上,这些航拍镜头大有用处:美丽的风景昭示着人类生活环境尽管宜人却不会给人们的苦难生活带来大的改观、汹涌的波涛翻滚着冲向海洋中孤立的灯塔暗含着人类的渺小和无助、层叠的人塔取得成功赞颂着人类团结一致的强大、而堆积如山的垃圾和拾荒的人们则向我们控诉社会的不公……这一切的一切,相互关联构成了人类社会。此外,航拍镜头的多次使用可以缓解我们的视觉疲劳,将我们从之前的沉重拉回来,换个心情,进行下一个话题。
最后,是整部片子的镜头剪接手法。制作者采用了同景别镜头连接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却是有悖剪辑的尝试,想到之前做电视画面编辑老师的作业的时候,因为不懂这个规则,导致我一份作业做了好几个星期,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原因是同景别镜头连接在一起是不会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波动和起伏的,整部片子也不会有太多的气氛转换,画面不会流畅,感觉死气沉沉。可当你静下心来,你会发现这并没有什么关系,仿佛在观看时我们不会有任何的不适,一切规则都不起作用。我想,这就《HUMAN》的魅力所在吧!
重要的只有两点:记住你自己是谁,和保持微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