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发明了这个哲学术语。他说在每个系统中,存在着第一性原理。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和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同时第一性原理也是物理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这里暂按不表。
第一性原理近些年被带火,主要是因为埃隆·马斯克,也就是特斯拉的CEO。马斯克一次次跨界创新的成功,逆转了商业创新的路径,甚至被人称为创业哲学家。在常人眼里,他是典型的多元化经营,但对他来说,其实是在做同样的事情。他并非针对不同的领域提炼不同的方法论,而是把同一种底层思维应用到不同的领域。这个底层思维,就是第一性原理。
在一次TED的采访中,马斯克阐述了他的“第一性原理”:“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用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去做,这样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就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段话:如果我们总是运用比较思维去思考,将只会一直得到更快的马车而永远无法得到汽车。
我十分不赞同因为一个人的成功而神话一个理论,但是探寻系统的根基性命题的思维方式确实是用来解决复杂问题和产生原创解决方案的有效策略之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练习独立思考。李善友的这一本《第一性原理》,就是系统地阐释这一思维方式的书籍。我觉得本书的精华在于前两章和最后两章,作者作为混沌学园的创始人,中间章节通过许多商业案例把这一理论打造成了一套商学院语言,不感兴趣的可以略过。
下面我将介绍我在此书中感悟最深的几个点。
01
认知“归纳法谬误”
在具体讲解第一性原理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人类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两种基本逻辑方式:
一种是归纳法;另一种是演绎法。
归纳法是人类最基础、最常见的用 “智”形式,是内置在人类基因中的思维定式。通常,人们在使用归纳法时会预设一定的参照,主要是空间或时间。
空间性归纳是指人们会默认在某个空间内有效的规律,在其他空间或者全部空间中也有效。比如如果人们在欧洲看到的天鹅都是白的,在非洲和亚洲看到的天鹅也都是白的,会默认全世界的天鹅都是白的。
时间性归纳就是人们认为某些过去成立的规则,在当前甚至未来的时间里也同样有效。就好比在我们的认知中,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所以将来太阳还会继续从东方升起。
几千年来,人们默认使用这样的思维方式。甚至可以说,99% 的人类日常知识、经验建立在归纳法之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通过归纳法总结出来的规律就一定是真实的。
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一书中提出了“归纳法谬误”,强调未来的世界未必与过去或者现在的世界相同,所以在过去或现在有效的规律在未来不一定依旧成立,即不能把一定时空边界之内的小概率事件,推而广之为整类事物超时空所共有的规律。
其实,人类所犯的很多错误都是源于把边界之内的规律不恰当地推到了边界之外。
以我们之前提的例子看,我们在欧洲看到的天鹅是白色的,在非洲、亚洲看到的天鹅是白色的,真的就意味着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在澳大利亚,还分布着少量的黑天鹅种群。事实上,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确实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
我相信,大多数人在了解归纳法之前,都会认为在之前的生活中了解到的知识都是真理,归纳得到的规律都一定具有指导意义。真实的原因是人们总是下意识地忽略或默认推论过程中的隐含假设——时间性归纳法的隐含假设是未来和过去一样,空间性归纳法的隐含假设是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同。
我们自认为合理的隐含假设,只不过是时空上的连续性假设,它是归纳法得以形成的前提性假设,而连续性假设并不是归纳法本身能够证明的。我们需要的证据是我们要证明的对象,从逻辑层面来看,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悖论。
连续性假设不是一个逻辑推理的结果,而是一个非逻辑的武断,它是一个默认正确的隐含假设,而不是必然正确的知识。所以,休谟说太阳从东方升起只是一个假设而已。
02
有时候逻辑比事实更真实
既然作为归纳法得以形成的隐含假设——连续性假设从逻辑上无法证明它,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人类一切建构在经验归纳之上的知识都不成立呢?
假设我们想要问“天鹅究竟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找到一个符合真理标准的答案,那么我们就需要去统计全世界所有天鹅的数据,不仅是现在的天鹅,还包括过去和未来的天鹅。这已经不是工作量的问题,在人类的科学技术达到足以跨越时空之前,这个问题几乎不可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天鹅是黑色的还是白色的,抑或是其他颜色的,对于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当人们把小样本的天鹅,归纳为一个规律,这里固然有损失性,但是可以得到一个暂时正确的结论。
所以,针对这种问题,人类进化出一种合理的认知习惯,即用较小的认知成本获得维护我们生存所需要的信息量。人们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这样才能在付出最小成本的前提下,获取相对正确的知识,所以归纳法不能得到真理,但可以帮我们生存下来,或者暂时性生存下来。这就是人类的最小作用力原理,叫“求存不求真”。
尽管求存不求真的思维模式保证了人类当前的生存,但也留下了致命的缺陷。任何归纳法都有时空边界,一旦越过边界就会遭遇非连续性节点,原本成立的规律立即失效。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更高维度的思维模型。
演绎法起源于古希腊的演绎知识,是一种根据元起点,利用正确的逻辑推导出新知识的思维方式。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相信,世界上始终存在一个必然正确的元起点,从这个元起点出发,通过逻辑性的推导,人们就可以获得新知识。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世界观的奠基者,他以一己之力建立了“逻辑学”这门学科,对今天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认为,从一件事物推导出另一件事物,中间存在一个必然的导出,而这个导出的过程就是所谓的逻辑。根据这种认知,亚里士多德创造了演绎法中的经典句式,即我们常见的三段论。
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的基础上,结论必然成立。我们可以用一个经典的三段论句式来说明。
所有的人都会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
在上面的三段论中,如果大前提和小前提是正确的,那么第三句结论一定为真。
与“以实践引导真知”的归纳法不同,演绎法思维模式更倾向于相信逻辑假设在先,实践检验在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先用一个抽象的理论假设来指导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然后用未来的实践结果来检验这个理论是否成立。
这种思维方式的缺点是速度慢,想要找到一个深刻的抽象理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但其优点也非常明显,根据这种思维模式确认出来的理论,往往具备可迁移性和可重复性,只要在逻辑上成功地推导出一个共同的抽象概念,与此相关的所有具象问题就都可以解决。
这里引用哈利对科学实验的一些理解,刚好印证了这一道理。
再例如,在牛顿之前,世界上并没有“力学”这个概念,大家都是在日常经验中,从一些与力和运动相关的事物去揣测。而牛顿提出 F=ma(力的大小 = 物体的质量 × 加速度)这一公式之后,与力相关的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
在这之后,瓦特把力学基本原理应用于蒸汽机的发明制造中,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文明由此诞生。对牛顿而言,他提出的力学公式不是从蒸汽机发明和改善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他只是发现了一个抽象的逻辑,然后帮助后世的人们解决了大量的力学问题,这就是演绎法思维模式的力量。
然而,虽然演绎法思维可以从逻辑的维度高效地解决某个领域的全部问题,但演绎法有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在三段论演绎法中,只有前提正确,才能保证结论正确。
这个前提不能来自归纳法,所以我们只能从更大范围的系统中找到一个演绎推理的结论,将它继承过来作为三段论的前提。演绎法的链条不能无限地倒推下去,最终必须有一个基石,即一个能够自确定的元起点——它就是第一性原理。
在哲科思维中,有一个最底层、最根基性的算法公式:
如图,第一性原理在理性系统之外而非核心,它是基石,是系统的大前提,由它加上演绎法,推出整个理性系统。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单向性法则”,第一性原理是一个直接给定的且可以自确认的元前提,而不是在这个系统中推理出来的结果。
可以说它更可能来自于洞见而非类比。以狼人杀游戏举例,它就是典型的基于你洞见的“第一性原理”进行演绎法推演的全过程。其实很多人认为最难玩的狼人牌也是最好玩的,因为狼人是最明晰局势并能完美预设自己逻辑奇点的玩家。因此狼人要赢就必须设定“我是好人”的逻辑基点,并以此进行演绎。所以要胜利的准则就是坚定自己的逻辑基石,自己都相信了自己是个好人,该抱大腿抱大腿,该冲队友别舍不得,要记住你胜利了团队才能胜利。
那好人就没法赢了吗?当然不是,首先要相信真能完美做到理性演绎的狼人并不多,而且他们往往因为基点不明而更易出现逻辑矛盾,抓住这些矛盾!其次好人也有自己的逻辑基点,而且因为是真的好人,所以更坚定。特别是预言家,如果有幸验到狼,以他为第一性原理进行演绎,视野就会大幅打开。这里就不展开教学了,在狼人杀这个演技世界里,逻辑往往比事实更真实。一句话:别愚。
03
任何系统都有自己的基石假设
第一性原理的特性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它是系统之外的,既是自确定的,也是元起点;它是基石假设,是整个推理过程中的第一因,又被称为逻辑奇点等。关于第一性原理的基石特性,在科学和哲学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认知基础。
对于牛顿而言,F=ma是他在惯性假设和引力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得出的中心思想。而对于我们这些后来的使用者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把F=ma当作第一性原理,用这个公式推导、解决其他的经典力学问题。比如,前面举例的瓦特就是把牛顿经典力学公式F=ma作为第一性原理,将其应用于蒸汽机的发明制造中。
同样的道理,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E=MC²是在光速不变和相对性原理假设的基础上推导而出的中心思想结论。但对于后来直接使用狭义相对论的科学家而言,E=MC²就是第一性原理。通过公式加上演绎法,我们可以推导出狭义相对论相关的所有命题。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曾经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这里所谓的道,其实就是道家思想的基石假设,也可以说是第一性原理,在道存在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推导出有关道的一切认知及学问。
在西方社会中,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第一性原理往往以“上帝”之力的形式存在。在这里,我们给“上帝”这个名词加上个引号,其未必是宗教意义上的上帝,而是代表万物的起点。
本书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第一性原理和指导我们如何寻找基石假设,这里只能做一个大概的引子,要真正理解“第一性原理”的奥义还需要去书中反复阅读、咀嚼和理解。那么如何简单地理解第一性原理并让它指导我们的生活呢?总结来说第一性原理基本上就是思考一个事物或者问题最根本的基石是什么?比如说构成一个学科最简单的,并且大家都承认的那些公理是什么?
从目前社会来看,大多数人正在使用的学习方式,也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停地获取新信息、新知识。实际上,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知识、新信息无时无刻不在爆炸式地涌现,而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学习的脚步又怎么能追得上时代进步的速度呢?
在我看来,成年人学习的关键并不在于增加信息量,而在于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型。只有提升思维模型的水平,才能让我们接纳更多更高维的信息和知识。当然,想要实现这种目的,学习更多的思维模型和重要学科的重要内容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究竟哪些重要学科的思维模型和重要内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呢?斯坦福大学的张首晟教授曾在一堂课上问:假设世界末日就要到来,诺亚方舟上只能带一封信总结人类所有的知识,你们会写下什么?
他给出的答案一共列举了 8 条重要学科的重要内容:
第一,在哲学领域中,他列举了原子论;
第二,在数学领域中,他列举了欧氏几何;
第三,在生物学领域中,他列举了自然选择;
第四,在经济学领域中,他列举了“看不见的手”;
第五,在政治学领域中,他列举了“人人生而平等”;
第六,E=MC²;
第七,熵增定律;
第八,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
后3条内容属于物理学领域。
以上内容就是张首晟教授认为在人类的文化基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然这并非什么标准答案,但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科技飞跃、信息爆炸,真正能够被称为元知识、元信息的内容,就是各个学科的基础理念。实际上,这些学科的第一性原理就是人类的文化基因,人们从这些最基础的原理开始搭建辩证及有条理的思考。
有人说未来 30 年能做到百亿美元公司的 CEO 都是科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因为他们的思考能力足够深,优势很明显。对于这句话我深表赞同,当然我们并不是要都成为科学家或经济学家,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说,我们需要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在发明创新方面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指导我们的日常阅读也同样受用。要知道,书是永远看不完的,但我们可以有选择地看。在建立知识框架的时候,可以先看一些基本原理的书,譬如,基本的逻辑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等等,为我们的知识宫殿打下一个坚固的基础,然后再深耕到某个领域中。
这种“迁移式学习”的方法可以训练我们将复杂问题层层拆解为基本原理,深入细节或枝叶前,要保证我们可以理解基本原理,也就是主干和大分支,否则细节和树枝就没有可依附的东西。然后在新领城中重构基本原理,在其之上悬挂细节。实现把在一个环境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另一个环境中,把在学校或一本书中学到的原理应用于真实世界,把从某一个行业中所学的东西应用于另一行业。
04
我说的可能都是错的
遗憾的是,从某种角度来说,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并不是东方人擅长使用的。俗话说 “实践出真知”才是东方人思维的原型,是典型的归纳法模型。而在古希腊的哲学里,任何结论都不重要,中间的推理过程才是重要的实体,这是一种与东方的传统思维恰恰相反的思维方式。
这种微妙而重要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路径。从数据来看,在农业文明时代,中国的技术发明占全世界技术发明总量的60% 以上,但在近代全世界 6000 条基础的定理定律中,中国人的原创贡献却不到1%。
自古以来,我们的思想家的思维方式就是微言大义。我们遵循圣人之言,圣人说过的话就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圣人也许没有对他的结论进行严密的推理,大众通常满足于知道并认同结论就行了。我们惯用归纳法来理解问题,这的确不太需要脑力消耗,但是无法让我们接近事物的本质。
有个故事很形象地描绘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一位石油大亨去世之后想要升上天堂,但看管天堂大门的人告诉他,天堂接纳不同类型人的数量是有限的,而石油商的人数已经满员。石油大亨问守门人自己能不能向门里面喊话,守门人同意了。于是,石油大亨大喊“地狱里有石油”,然后,天堂里所有的石油商推开天堂的大门,跳到了地狱。最后,石油大亨顺利地获得了进入天堂的席位。
但他却不愿进入了,他告诉守门人,如果他们都去地狱,说明地狱里可能真的有石油,所以他也要去。原本只是自己编织的一个谎言,当所有的人都相信了之后,自己也就跟着信以为真。这是人类的天性,不可避免。
讲了这么多生涩的概念,想跟能坚持看到/听到这里的朋友说一句可能令你失望的话——我说的可能都是错的。
哪怕是前面提到的建立逻辑学,其世界观曾主导了西方世界一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也曾有过著名的错误——地球是不动的。包括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人的理论也可能时刻在等待着被挑战和颠覆。所以,虽然我今天花了数千字来告诉大家“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的种种妙处,但是它也只是我们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诚如这本书,虽然它督促我们警惕“归纳法谬误”,但整本书却实实在在地用归纳法引证了古往今来的重要人类智慧,以此来论证“演绎法”的精妙。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一套假设系统,但是我们很少去质疑它,更多时候就是默认的接受。伯特兰.罗素说,“很多人宁可死,也不愿意独立思考”。我们是否想过:为什么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为什么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为什么我们要拼命地赚钱?人们认同的那些常识真的是正确的吗?它们和你真正想实现的人生有关吗?我们走的是正确的方向,还是仅仅只是随大流的选择?我们每天都在为我们的身体洗澡,但是可曾为我们的思想洗过澡?
查理.芒格说:“如果哪一年你没有破坏至少一个你最爱的观念,那么你这一年就算白过了”。批判性思维是打破认知边界的必要条件,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普遍怀疑,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敢于质疑群体共识的观点,才可能打破原有的认知藩篱,突破创新。
“我讲的都是错的,我的内容就是指向月亮的手指,重要的不是指头,而是月亮,不要专注于内容本身,而更应该专注于思维模型。”我觉得这句话是对这本书最好的诠释。
看书只是一个引子,真正的序章在我们盖上书本之后。
幸福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