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思乡的人们,漂流在外头,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又是一年重阳节,可惜多数人基本没有感觉,要不是看到有人发出来的几张图片,我都忘了今天又是重阳节了。

据了解,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
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由此可见,重阳节存在一个演变过程,并非一开始就是老人节,最初应该是登高节,随着社会的变化就演变成“老人节”了。
那么,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呢?
发展到今天,关于重阳节的文化习俗有很多,而且各个地方有差异,比较常见的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由于各地区条件不一样,所以选择的重阳方式就不同。
像江西龙南的杨村镇,人家还成立了专门的理事会,专门有人组织本地方上族人统一到庙里举办活动,纪念重阳。

有了理事会就有了正式的程序,会由专门打理事务的理事会负责发出信函,邀请地方人士参加重阳活动。

到庙里要上山,上山就需要登高,而重阳节刚好也要登高,参加活动刚好符合重阳登高的习俗,也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热烈庆祝九九重阳节,看来这个地方还是挺重视重阳节的,大家上到庙里,烧香朝拜,表达敬老的情义。

理事会还安排大家在山上共进午餐,到达山上的人烧香朝拜后正在休息,有些年纪轻的人玩起了手机,就是不知道山上的庙里有没有信号。

午饭开始了,菜里没有一片肉,因为是重阳,要敬老,需要吃斋,不知道其他地方习俗是不是一样的,我没有想明白重阳节吃斋的意义。

午饭后,要下山了,重阳节就这样过去了。
重阳节的过法很多种,实际上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社区的歌舞、儿女带老人出去旅游等等,都可以,最重要的是透过这些不同的形式,让人们看到一种敬老、爱老、孝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 END ——
唯伟见闻微信公众号:davidknowledge,原创经典发布。欢迎手机微信搜索,长按或扫描以下二维码订阅:

作者简介:
唯伟,自媒体人,企业界沉浮十余年。唯所见,伟所闻,分享所见所闻,坚持做有价值的人,传播社会正能量。
个人微信号:670696331(与QQ同号),微博:唯伟见闻。欢迎手机微信搜索,长按或扫描以下二维码联系:

商事邮箱联系:670696331@qq.com。
版权声明:
本文由【唯伟见闻】原创制作发布,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空间或微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