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群日本木匠修复一座佛塔,有学者称他们是“一根筋”。学者之所以觉得那些木匠“一根筋”、脾气倔是因为那些木匠在修复佛塔的时候,坚持使用树龄长达两千年的木材修复,而反对在佛塔里放钢筋,木匠们的理由是“屹立了一千多年的佛塔,也并没用过钢筋”。
钢筋虽然在短期内能起到加固作用,但经过几十、上百年的时间,钢筋周围的木材会最先腐烂。
而用千年树材修复的建筑能保持千年。
所以,用钢筋修复看似是捷径,修起来快,坏起来更快,反而是得不偿失。
这个故事出自贾行家老师解读的《树之生命木之心》这本书。
想起另外一本书《父母的语言》(苗炜老师解读)里讲到的一个故事:
有个家长问别人,说我们家孩子今年 4 岁,已经掌握了 1500 个英文单词,你觉得够吗?对方回答,在美国够了,在北京市海淀区,不够。
所以家长们就很焦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于是他们就想找各种各样的捷径,怎么能让孩子学得快一点呢?
自己教嫌慢,于是很多家长把孩子交给了各种网课、教学片、APP等电子设备,这些多快啊。
可是《父母的语言》这本书说,对于孩子来说,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叫“共情关注”,就是你和孩子要处在同一个语境中,他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大脑不是被动地在学习语言,而是在回应和互动的环境中学习语言的。语言和词汇是要把人联系起来,把孩子放到电子设备前,实际上是隔绝了他的语言环境。
本来想着让小朋友学语言走一点捷径,可是如果少了共情关注,少了互动,那只会欲速而不达。
“得到”上的陈章鱼老师在他的《每周新书盘点》里说,捷径往往是小路,走小路就容易让你迷路。你走捷径是为了快,可是一旦迷路,你就得不偿失。
啥事儿都按老规矩办,还总是用一些笨办法的日本木匠宁愿耗费更高的成本、使用更复杂的工艺修复佛塔,除了建筑的力量和美感,无非是追求一点:要保证这座佛塔,在几百年、甚至一千年后仍然存在于世。而孩子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久,五分钟就转移,父母要跟着他转移注意力,始终保持跟孩子在同一个语境下。父母同孩子互动学习语言的这个方法看着会觉得有点慢,可是时间一长,孩子的进步还真就肉眼可见了。
最大的捷径就是不走捷径,不走捷径是成功者隐形的翅膀,许许多多的大有成就者都是因这副隐形的翅膀而成功的。
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可每当我们能躺着时就不愿站着。只要稍感焦虑,我们又会本能地想着能不能偷点懒啊,能不能找到一个捷径啊,有时也不管走这个捷径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由此,我想到了我以前报考中级会计师考试的事。
我一开始报考中级后,总是不能全力以赴地听课,时常听一会课,再看会闲书或看会电视,学习的行动缓慢,想过的心理又急切……结果,为了通过考试,我居然轻信诈骗短信,被骗走了2000多元钱……为什么在诱人的短信面前我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呢,为什么那时的我会忘了靠人不如靠己的道理呢?一切都是因为我想要走捷径,为此我不仅付出了金钱的代价,还被无形的压力和痛苦捆绑……
后来我幡然醒悟,开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背书、刷题、扎实地学习,用了3年时间终于通过了考试,看似慢,但学的真的是非常扎实,知识点掌握得特别牢固……
网上有一句话说:永远不要走捷径,便捷而陌生的路,可能要了你的命。是的,当我们秉持遇到事情不走捷径的宗旨时,我们已经具备了成功者隐形的翅膀,当我们对“工匠精神”心存敬畏、持续地知行合一、持之以恒、把基本的事做扎实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振翅高飞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