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8月,一师最后一学年将要开始时,毛泽东给自己十分敬佩的老师、远在北京的黎锦熙写了一封长信。或许,那就是毛泽东成为毛泽东的起点性标志,一个从平凡到伟大的分水岭。
信的缘起:“近日以来,颇多杂思,四无亲人,莫可与语。弟自得阁下,如婴儿之得慈母。盖举世昏昏,皆是斫我心灵,丧我志气,无一可与商量学问,言天下国家之大计,成全道德,适当于立身处世之道。自恸幼年失学,而又日愁父师。人谁不思上进?当其求涂不得,歧路彷徨,其苦有不可胜言者,盖人当幼少全苦境也。今年暑假回家一省,来城略住,漫游宁乡、安化、益阳、沅江诸县,稍为变动空气,锻炼筋骨。昨十六日回省,二十日入校,二十二日开学,明日开讲。乘暇作此信,将胸中所见,陈求指答,幸垂察焉。”
为什么要给黎锦熙老师写这封信?原因有二: 其一,毛泽东有很多思考,周围没有任何亲人可以诉说,只想与黎锦熙老师倾诉一下。因为,自从与他相识后,感到就像孩子见到慈母那样亲切温暖、那样蒙受教益。
其二,这个世界上尽是一些昏昏噩噩的人,与他们相处只能伤害心灵、丧失志气,因而无人可与之商量学问,更无人可与之讨论改造国家天下的大计,也无人能帮助自己成全道德、选择适当的立身处世之道,要追求上进又找不到出路,在人生歧路上彷徨不定,内心的痛苦难以言表。所以,趁着刚刚开学还没开始上课,写这封信陈述自己心中所见,以求老师指教。
这里的问题在于,到底是什么超凡脱俗的见地,能让毛泽东感到如此无助,如此孤独,甚至连个可与之交流的人都没有?当我们认真弄清信中所讲的深奥含义后,真的能感到那思想高峰的巍然屹立,能领会那四顾无人的悲怆心境。会当凌绝顶,高处不胜寒啊!
毛泽东在信中说:
“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
首先,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欲动天下。其次,表明了达到目标的韬略:先动天下之心。
一个山区农民家庭长大的孩子,一个走出大山还没几年的省城师范生,一个毕业后连饭碗都不知到哪里找的年轻人,竟然把自己的志向关注点聚焦在“动天下”上,这无异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另类想法。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思路办法,敢说要“动天下”不啻是个疯子,说好听点也是青春期的梦呓,而毛泽东却似乎胸有成竹。
![](https://img.haomeiwen.com/i7540967/6f6bde8150814229.jpg)
一介布衣,赤手空拳,怎样实现动天下的目标呢?毛泽东特别看重人心的作用,认为动天下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动天下人的心,尽管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他坚信,只要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心理状态,就一定能达到改造家国天下的目的。因而,需要在撬动人心上下大功夫,不能仅仅追求一些表面上的变化,更不能像当时的执政官员那样,只做些想让别人看到的事情。
但问题又来了,怎样才能动天下之心呢? 他似乎也想清楚了,答案是:
“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
想动天下之心的人,必须领悟和掌握大本大源。这大本大源是什么?为何要有大本大源?他进一步解释说:“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虽有偏全之不同,而总有几分之存在。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这里,毛泽东阐释了三层意思:其一,大本大源是“宇宙之真理”。具有大本大源,就是认识真理,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与规律。 其二,大本大源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世间芸芸众生都是宇宙的一个部分,宇宙运动的真理与法则,会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体现,虽然体现的多少和偏全不同,但总有几分存在。毛泽东领悟的这个道理,有如大儒朱熹所讲的“月印万川”,真理犹如天上高悬的月亮,会倒映在地下的无数江河湖海中,尽管会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神韵,但也只是那明月的影子,如果天上的月亮变了,它在地下的影子也会随之而变。
其三,要以大本大源去号召天下。毛泽东认为,只要把握了每个人心中本来就有的真理,并以这样的真理去号召动员,天下人的心怎能不被撬动?怎能不产生强烈共鸣?如果大家的心都动起来了,都与你的思想认识一致了,还有做不成的事吗?大家齐心合力去奋斗争取,国家还能不富强幸福吗?
可见,在青年毛泽东看来,要做“动天下”的领导者,通过学习探讨修炼深厚的基础,真正领悟“大本大源”至为重要。 以是否把握大本大源为标准,去评价当时社会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毛泽东也得出独到的认识。
那是民国初年,面对与列强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巨大差距,政客们热衷于学习模仿西方的一切,忙于设置议会、制定宪法、选举总统、建立内阁、改革军事、兴办实业和改良教育等,看起来学了不少新办法,引进了不少时尚东西。
对此毛泽东却认为,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看,所有这些都是枝节末流,都没有抓住根本。他说:
“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源。本源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幸则与本源略近,不幸则背道而驰。夫以与本源背道而驰者而以之为临民制治之具,几何不谬种流传,陷一世一国于败亡哉?”
在毛泽东看来,虽然当时那些改革举措必不可少,但领导者们若没真正领悟把握本质和本源,不懂得天下依何大道而动,则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会使所行措施变成多余的赘疣,就像风水上所说的“不贯气”,从而导致那些变法改革杂乱无章,甚至支离灭裂,侥幸时或许与本源略近,不幸则与本来意义背道而驰。以那种背离本源、背离真理的胡乱作为,去治理国家和社会,怎能不谬种流传?让那些荒唐的论调来祸乱国家,怎能不陷一世一国于败亡?怎能有国家强大和百姓幸福可言?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呢?
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积弊甚深,主要原因是思想太旧、道德太坏。思想是主导人们心灵的,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时下存在的严重问题是思想道德太不干净,所有事物皆被污染了。
按理,思想道德必须真实才是好的,但国人的现状如何呢?恰恰可用两个词概括:一是伪而不真,一是虚而不实,此弊根深蒂固,已经流传几千年了,非有大力量不易摧陷廓清。当然,并非外国尽是好的,大家所推崇的日本和西方,相当一部分思想道德,亦应与东方同时改造。
他提出设想:
“故愚以为,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此如大纛一张,万夫走集;雷电一震,阴曀皆开,则沛乎不可御矣!”
毛泽东认为,当今中国需要有大胸怀大气魄的人,从哲学和伦理学入手,通过改造传统的哲学和伦理学,下大力从根本上变换国人的思想观念,只有把天下人的心撬动了,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改造。这就像大旗一举,天下民众才会起来响应;雷电一震,天上云翳都会散去一样。大家集合在真理的旗帜下行动,混乱的政治就容易理顺,能把亿万民众真正动员起来,其势将如蓄积充沛的洪流,还有什么力量能阻挡抵御得了呢?
如此,毛泽东确立了“动天下”的宏伟志向,又以独特的视角解剖中国社会的问题,指出了“先动天下之心”的根本思路,并描绘了充满希望的美好前景。
他日后的事业奋斗,也是从先动天下之心而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