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在2018年终复盘的数据运营模块的整理版,跟大家分享一下~
数据能力的体现
jd或者简历上,不可避免的提到数据能力,根据自己实际经历来说,可以从以下路径和角度来体现:从小白开始,直接找数据部门要数据、到结合老板的支持梳理项目数据需求、到结合业务需求,建立数据体系指标,最后自己跑数据,做一些探索的需求,进行用户分层运营,同时,在活动开始及复盘的时候,确认想看的数据指标,以此来强调数据驱动业务的能力和产品、运营迭代的能力。
tips1:如何跟数据部门要数据
在要数据的时候,包含几个要素,准确说清楚,数据部门才会开心且高效的给你跑。
1.简述业务背景,让他们觉得跑数是有意义的,这个就跟提产品需求一样,谁都不希望费时间做一个没有意义的任务。
2.数据需求必须清晰准确。清晰是指思路清晰,在整个业务流程的环节中,需要某些环节的数据,一般要按照正常环节的顺序,罗列数据需求,由始至终,环环相扣,好像一个漏斗---这个也是运营必须掌握的数据漏斗。还有就是准确,对于每个数据,要进行准确的定义,比如时间范围、用户类型等。如果运营了解一些数据库的常识就更好了,对于一些常用且麻烦的数据指标,都可以让技术做成现成的标签。比如连续学习5天的用户,数据跑的时候要跑出每个用户每次登陆的时间,然后再放到一起,筛选目标数据。如果让技术加一个数据标签,直接检索「5」这个条件即可。
3.简单结合业务需求和数据排期,给定期待拿到数据的时间。
tips2:面向业务侧的数据需求梳理
我们整理数据需求的时候,一般来源有两个,所以主要分为以下两块:
1.宏观数据,这个是给老板做决策用的,注重大盘且常规、有下步决策作用的准确性数据。大盘指项目的整体数据,综合了时间周期、不同用户类型等细节数据。比如这个项目整体留存、日活、周活、人均时长等常规数据指标。另外就是一些通过ab test取得的偏好的数据,作为下一步动作的数据支撑。
2.细节数据,这个主要是给自己看的。辅助做精细化运营探索。比如不同人群留存有什么区别,不同价值的用户有什么偏好等,ab test结论中比较差的那些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加强我们对用户的认知,设置不同的用户运营方案。作为我们的切入点,提高整体数据水平。
tips3:面向数据侧的数据维度的梳理
在和大数据部门沟通的时候,基于他们的技术后台逻辑,沉淀出了以下2个数据监控角度,这个梳理,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可行的梳理我们运营的需求,然后整理成数据的需求,进而大数据沟通,提高我们的运营效率:
用户角度::以用户为主线,通过数据标签去丰富该用户的用户标签,当前,这些数据标签是经过验证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区分用户不同的行为,并且我们通过这些不同的行为做不同的动作,可以起到好的效果的。比如RMF模型,用户画像,用户行为路径、AARRR模型等,就是通过用户为主线的数据监控体系很好的体现。
AARRR产品角度:以产品为主线,通过用户不同的行为,去验证或者迭代该产品的新功能、报名的页面等。这些数据标签可以经过验证的,可以在同类型产品上共用的,也可以进行对比的。比如,我新上了一个新课程,那么我要关注的是和其他课程相比,用户在这个新课程里面的停留时长、留存率、完课率等指标。再比如,我新上了一个报名页面,我关注的是属于这个报名流程中的「曝光-点击-有效浏览-付费点击-成交」的整个漏斗数据。
这个在我的实际应用中的就是:我们业务体系分为引流(拉新)的课程,还有卖钱的正价课程。前者引流课程,侧重的是用户的转化付费,所以他的数据重点是从用户角度观察,挖掘付费用户的用户特征,并结合付费场景优化,满足用户需求,提高转化率。而正价课侧重的是用户的满意程度,期待用户的分享及扩科。所以我们要以产品为主线,提供满足或者超出用户预期的体验。
tips4:建立数据指标体系
这个同样和数据需求类似,同样分宏观数据和细节数据。宏观数据给老板看,细节数据给运营人员看。
首先是了解业务需求,通过业务需求,拆解到用户路径中的每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监测数据,前期数据可以做的大而全,后面根据经验,找到能够驱动运营,有明显数据价值的中间监控即可。这些点,其实就是「破局点」。
「如果达成一项目标,通过数据确认影响的有N个因素,那么把这N个因素列出来,然后逐个去优化—看数据—优化即可」
以上,分享了自己前期数据需求的整理、中期数据需求的满足及后期数据体系的建立所总结的几个tips。之前总说到分层运营,精细化运营,数据策略等,接触数据这块半年,算是对运营有了一个新的维度的理解,后续会结合数据针对这几个模块具体的分享。
keep movi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