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在面试一家机构的咨询师职位时,主考官问我:你在客体关系流派的老师那里督导,又选择在拉康派的老师那里做个人分析,这两个流派很多做法是相反的,你怎么处理呢?我当时愣了一下,第一次有人指出了我困惑又无法表达的问题。我当时告诉他:虽然相差甚远,我两个流派都在同时进行并且努力整合。那次我顺利通过了面试,但是这个流派差异的印象却留在了我的心里。
如今一年半过去,我还是会时不时在两种流派的做法间比较,现将我的感受总结如下:
1. 客体关系非常注重的是来访内部的客体关系,咨询师就是来访内在重要人物的投射,在工作中经常就要把来访描述的关系(不管是现实的人际关系还是和父母的关系等)和咨访关系联系在一起,咨询中最常用的句式是:"...我会在想我们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也这样呢?...."根据这个流派的理论,来访的内心结构一定会在咨访关系中呈现,咨询师就是通过对此时此刻的工作改变来访的内部成像。拉康派很少谈论咨访关系,在我的分析中,只有当我们之间发生很强烈的负性移情时,分析师才会将我的材料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做链接,但是频率和客体关系相差的太远。在分析中,只有一个主体,就是分析者,分析师尽量保持“空”的状态,以便让分析者打开的更多。
2.客体关系非常关注情感的部分,在咨询技术上注重共情和诠释,后者为核心技术。而拉康的精神分析则相反,很少做诠释的干预,因为分析师永远没有来访了解他自己更多,诠释会形成对对方的暗示,妨碍对自己的探索,即使偶尔的假设也是非常轻微的出现,目的是为了激发分析者更多的联想。在分析会谈中,分析师会不断的提问,引发来访对自己的好奇,从而能更好的谈论他自己,最终找到他的无意识。
3.客体关系做为心理治疗领域的一个最广泛运用和最基础的流派,非常重视咨询设置,也就是“结构”的重要性,不须说每次会谈的严格时间限制,每次缺席,甚至迟到都要引发关注及心理学的探讨。但是拉康派则自由,或者某些方面随意很多,最有名的弹性时间制,每次会谈不设定固定时间,而当来访的无意识出现,分析者就会打断,一节会谈可能就结束了。但是分析者会带着这种“被打断”带来的强烈情绪回到他的生活中,并因此会产生更多关于他自己的联想,那么到了下次会谈可能他又会有对自己不一样的发现。“创造性”是我在和分析师工作中感受很深的一点。分析师会经常鼓励我在工作中根据来访的情况用创造性的方法和他工作,打破常规,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他经常告诉我的是:“所有的理论都是根据临床制造出来,不要被他人的理论限制了你的思维,要学会创造自己的理论。”不再做工具化,程式化的咨询师,而是更有“人味儿”的和来访相处,这样就更容易走到对方的内心世界里,从而帮助对方打开自己,最终发生改变。
还有好多好多的不同,有时候感觉客体关系流派就像好母亲,提供给来访细腻的呵护和照料,并耐心的陪伴他成长;拉康精神分析就像一个拥有广阔心灵的父亲,不动声色的站在孩子身后,提供一个广袤的场所给孩子,让他自由自在的去探索并成为他自己。流派无所谓好坏,只是针对来访的当下需求,人格结构等加以适当运用就能呈现更好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