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家大码女装店,之后才知道这居然是杨天真的个人品牌。
店铺于今年7月在直播中首次对外发布,且单场直播的销售额就超过700万,预售更超过3000件。
到目前为止,5个月多的时间,店铺粉丝已高达20多万,销量也极为可观。
(图源淘宝@PLUSMALL杨天真)
显然,杨天真专注大码女装的这步棋,又一次走对了。
说起杨天真,大部分人会想到她“第一经纪人”的招牌,大众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
但她超强的工作能力没人能否认:
21岁成为卫视节目的总导演和制片人;23岁当上范冰冰工作室宣传总监;29岁创业成立经纪公司,自己当起了CEO......
杨天真的职场发展,是大部分人难以企及的天花板。但她的职场进阶之路,其实很值得我们学习。
杨天真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导演系,大学时她就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当导演,她更想做靠嘴吃饭的工作。
于是,她主动找到国内的王牌经纪人王京花,成为她的徒弟,就此入行。
结果果然如她所料,她在这个职业上如鱼得水,混得风生水起。
但今年6月,杨天真却选择告别艺人经纪业务,开始自己的二次创业。
这次创业就像她曾经在一次演讲上所说:
“我建议大家尝试做自己的经纪人,给自己做品牌定位,提升个人品牌价值。
因为做这件事,不仅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而是帮你理解自己,理解自己可被利用的价值,然后更好地成就自己。”
杨天真开始布局以自己为中心的事业版图。
有人说,杨天真转型,是因为受到外部影视寒冬,和内部变动(多名头部艺人解决)的双重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分析也许有些道理,但转型后的杨天真依然是那个“牛人”。
上综艺,频繁有引起共鸣的金句登上热搜;直播带货,销售额创平台记录超千万;开淘宝店,定位精准业绩突出......
显然,自我认知明确,还很懂布局规划的杨天真,正在一步步打造属于自己的超强IP。
有人说真正厉害的人早都提前站在行业风口,但这世上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
对普通人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和杨天真一样,在感受到变化后,寻求转变,积极应对。
今天介绍5个概念,帮你提升自身的布局规划能力,进一步提升职场竞争力。
01
制定生涯规划
2014年日本首富、日本软银集团的创办人孙正义,在19岁时就制定了“人生50年规划”。
孙正义如是规划:“无论如何,20多岁的时候,正式开创事业”;“30多岁的时候,至少要赚到1000亿日元”;“40岁的时候,一决胜负,为干出一番大事业,开始出击”;“50多岁的时候,成就大业;60多岁,交棒给下任管理者。”
比孙正义大10岁的作家井上笃夫感慨道:
“20多年来,我一直以一个历史记录者的身份在关注他。他所说过的话,尽管枝节部分会有所出入,但根本的部分,却是样样都变成了现实。”
生涯规划是指,在对时代、个人发展的主客观条件进行预测、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职业倾向等进行综合权衡,确定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并为之设定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和行动方案。
一个人要想做生涯规划准备,就得持续、彻底地思考以下3个关键问题:
①我想往哪个方向发展?
②我适合往哪个方向发展?
③我可以往哪个方向发展?
制定生涯规划时,建议结合时间维度进行规划,比如:
人生规划:长达40年以上,用以规划整个人生的职业,例如,每10年希望达到某一职业目标等。
长期规划:5-10年的规划,比如说,从非理想工作切换到理想工作,晋升为高级管理人员或专家等。
中期规划:3-5年内的规划。比如说,从普通员工晋升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或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人员等。
短期规划:1-3年内的规划,比如说,提高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水平,上班之余掌握一项兼职技能等。
总之,生涯规划就类似于瞄准,从不瞄,肯定打不准;只瞄一两次,也很难打准。
只有持续规划,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02
发挥后发优势
如今,贝尔被称为“电话之父”,但他并不是电话的第一个发明者。
2002年美国官方认定的电话发明人,是意大利人安东尼奥·穆奇,但除了意大利的少数人之外,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而且即使官方这么认定,大众也不认可。
穆奇1860年向公众展示过一个设备,和电话有点像,但声音听不清,也没申请专利,更没实用化,不了了之。
真正把电话改良到实用,让电话从本地短距离通话,变成能够进行300多公里的长途通话,并且商用推广开来,贝尔的贡献最大。
因此,贝尔才被称为“电话之父”,被认为是电话的发明人。而在贝尔前面的发明家,都只是改进电话,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发明电话。
所谓后发优势,指的是:后行者通过观察先行者行动及效果而获得的竞争优势。
不少人看到先行者把握住机遇,总是遗憾自己太迟了,觉得如果自己早一点看到、早一点行动,就能够把握住机遇。
但其实,很多创新领域,先行者的投入巨大、风险很高。
例如,先行者并不知道技术可不可行,不知道产品做出来是什么样,不知道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诸如此类,充满不确定性,某种意义上,创新就像在赌博。
一旦这个过程中,出了什么岔子或者意外,先行者可能会一无所获,变成先烈。
因此,并不是有先发优势就能笑到最后,反而可能是后来者收获果实。
世界的有趣之处在于,一直存在先发和后发的博弈,你追我赶,很难说谁能一直领先。
不少人感叹没有发挥好先发优势,但对普通人而言,更大的问题在于,后发优势没用足。
与其感叹错失先机,不如重视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对标,加速模仿,直到成为专业人士,甚至达到一流水平,再发挥先发优势,找到创新的突破口,引领发展。
03
善用技能迁移
如果你看过美国总统里根的履历,就会发现他职业经历非常丰富:
做过救生员、学生领袖、播音员、演员、军人、媒体人、政治家……
里根不是一个天资过人的人,作为播音员,不算出名;
作为演员,二流水平;
作为主持人,后来被《GE剧场》主动放弃;
作为政治家,盟国首脑认为他智商不高、知识有限。
英国的撒切尔夫人1986年会见里根后曾评论说:“在他的两耳之间空无一物。”意指里根没有脑子。
可以说,里根不是一个拿着一手好牌的天才,但是他却把这手好牌打到了极致。
为什么里根能成功逆袭?有一点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很懂技能迁移。
技能迁移,指的是研究一个情境下掌握的技能,如何应用到另一个情境下。
以里根为例子,没有当学生领袖时修炼的演讲能力和表达能力,他很难成为电台体育节目解说员;没有做解说员时积累的表演经验,在转行做演员时就没那么得心应手,没有做救生员时练就的健壮体格,就难以应征入伍成为军人……
在生涯规划师古典看来,大部分职业技能由70%的通用技能,以及30%的专业技能组成。通用技能包括:运营、执行、营销、沟通、管理等。
这些通用技能,只要针对性做调整,迁移的难度并不高。
比如说,如果在传统媒体,比如报纸、杂志上待过,去做新媒体,比如微博、微信,切换起来并不难。
同时,类似于认知深度,具体的工作五花八门,但抽象到技能层面,其实很相似。
古典曾说,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其实真正相隔的,只是底层入口售票处,越往上走,运用的能力、才干都越来越接近而且越熟悉。
是啊,当你真正达到某个领域的“高手”层次,即便你将来不想再做这个领域了,你在成为高手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方法、能力,也都会变成你的可迁移能力。
04
打造个人品牌
先看一个关于营销的段子:
男生对女生说:我是最棒的,我保证让你幸福,跟我好吧。——这是推销。
男生对女生说:我老爹有3处房子,跟我好,以后都是你的。——这是促销。
男生根本不对女生表白,但女生被男生的气质和风度所迷倒。——这是营销。
女生不认识男生,但她的所有朋友都对那个男生夸赞不已。——这是品牌。
所谓个人品牌,是指个人拥有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所传递的,独特、鲜明、确定、易被感知的信息集合体,及其给别人带来的印象。
比如说,你的外貌、穿着打扮、行为举止,拥有什么故事,能够提供哪些独特价值,在互联网上的痕迹等,这些都可能成为你个人品牌的一部分。
对于个人而言,如果具有个人品牌,尤其是个人名牌,价值不言而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定出高价;而且不用主动推广,就有很多合作机遇会自动找上门。
普通人打造个人品牌,建议可以分3阶段实施:
一开始先努力成为家庭、公司中有口碑的有一定技能水平人士,并培养输出习惯,影响周边人。
接着争取成为专业人士,具备专业水平,能够形成一批相对高质量的输出,形式不限,影响一定数量的人。
最后争取成为行业专家,对于特定、有一定规模人群,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成为意见领袖,具有引领能力。
全过程下来,时间周期要以十年来计。但坚持几年,不难取得阶段性成果。
早一点考虑个人品牌的构建,就能早一点把握机遇。
05
警惕达芬奇诅咒
达·芬奇(1452-1519),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
他思想深邃,学识渊博,是多才多艺的画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还擅长雕塑、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
他全部的科研成果,尽数保存在他的手稿中,爱因斯坦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
什么是达芬奇诅咒?达芬奇诅咒,指的是像达·芬奇那样兴趣广泛,看似全才,结果却一事无成。
比如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很聪明,兴趣广泛,爱好学习,涉猎很多内容,但却没有取得什么了不起的成就。
在市场中,人人都博弈。陷入达芬奇诅咒的人,就在于没有选择合适的博弈策略,在竞争中落于下风。
具有“达·芬奇人格”的聪明人,感兴趣的领域实在太多,对什么都好奇,很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以至于没有办法静下心来专注于一个领域。
其实,普通人也是如此。每天刷手机时,面对无穷无尽的信息流,持续不断地刷,以满足了解新奇事物的好奇心,最后却只收获“多而浅”的阅读,样样都松。
在别人看来,有达·芬奇人格的人兴趣广泛,对很多领域都懂得一些,就会给予肯定和赞美,但这会掩盖每个领域都不够深入的问题。
陷入达芬奇诅咒和追求单点极致的区别就在于,短期看,前者快乐,后者痛苦;长期看,前者痛苦,后者快乐。
我们要知道,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于感兴趣的领域要有所取舍。多个领域之间,如果不能形成整合效应,对于我们提升竞争力就没有什么价值。
现实世界,每一个人都要在某个点上成为专业人士,甚至是一流专家,才有立身之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