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要”还是“我应该”。
"I want to" or "I should".
你不喜欢吃鸡蛋,但是坚持每天早餐一个鸡蛋,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鸡蛋有营养,对身体好。
在家都是等着饭菜上桌,母亲从不让你进厨房,谈恋爱后,看到网上的女朋友为对象准备晚餐,你也想要这样温馨的家庭时刻。
于是,你系上围裙,点开做菜app,从放油到烧菜,一步一步,耐心细致。尽管烟熏火燎,会弄坏刚做好的美甲,你依然在心里想着对方看到饭菜时的模样。
吃鸡蛋的时候,我们就像是例行公事,没有情感;相反,做饭很累,可是我们回忆起来的却是幸福。
这就是”我应该”和“我想要”的区别。
“我应该”是刻意为之,是外在驱动,是在迎合社会的标准,比如早睡早起,比如少吃零食,比如锻炼身体等等。
”我想要“是内在驱动,不需要外部环境的作用,源自内心的渴望,拥有无限的精力。
那些受内在动机驱动的人,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他们做事是出于自己内在的感受,首要考虑的是“我想要”感受到的是动力。
🪶
好羡慕你有阅读的习惯。
在我妹上幼儿园的时候,为了培养她阅读的习惯,我经常以身作则。她在旁边的时候,我就拿起一本书。
到了一年级,我将连环画作为礼物送给她。刚到手的时候,她经常看,吃饭看,睡前看。久之,一系列共11本,她一直停留在第一本。
于是,我放弃了。
她真的不喜欢看书。
中学后,语文老师每年会推荐必读书目,在这种氛围的烘托下,她保持着一年一本的频率。
没有从阅读中获益的人,无法感受到文字的快乐。
显然,我妹只是把看书当成完成学校的任务。
在规定日期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结束就等于万事大吉,没有看到课堂和书本之外的能力完善。
按部就班地学习,只是达成教学任务的KPI,并不一定有利于我们的人生发展。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
还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
从虚荣心到内在驱动。
十多年前,社会整体的教育程度不高,我们乡镇只有一名英语老师。我还记得两个班只有老师有英语教材,每个周五要给镇上的其他小学上英语。
从被宋姐揪着耳朵到学习标兵,我经历了一场蜕变。
从收敛性格的那一刻开始,我开始比身边人更加隐忍,即早熟。
宋姐要强,当年被外公强制辍学的她,心有不甘。于是,上大学的愿景自然降落到我身上。
我们家没什么好炫耀的,没有儿子(长辈重男轻女),没权没势。唯一让宋姐在众人面前颇有面子的便是霸榜第一的我。
从来没有受到宋姐表扬的我,因为成绩,一时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我尝到了虚荣心带来的自豪感。
因此,我将全身心都放在学习上。
其次,我知道,好好学习,可以离开这里。
由于不和睦的家庭,小小的我萌生了离家出走的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强烈。
看着家对面的火车,我克制想吃的欲望,每天从少有的零花钱里攒下一两块。
这种刻意学习的行为,带来的满足和众星捧月,逐渐内化成主动的行为。
我喜欢探索不同的可能。
有点像做数学压轴题。行走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我会一直思考最后那道不会的题目,直到答案浮出水面。
这种感觉,真的很上头。
从某个领域的小白成为熟手,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我喜欢探索,一直输出没有收获,我会很难过。
我喜欢学习。
喜欢解锁自己。
每天半小时训练篮球,投篮的技术也在日日精进。每天看书,知识库在渐渐壮大。
或许,你一开始并不喜欢跑步,经过每天三五圈的坚持,你瘦了,皮肤变好了,气质提升了,这个时候,不需要闹钟的定点催促,你会兴奋地拥抱清晨铺满阳光的操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