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8.21
前天和昨天思考了几乎整天的时间思考一个问题,可惜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想明白。不过我认为这是一个好问题,所以先把问题抛出来,再说说我的一点思考结论。
问题: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做?或者孩子该如何培养?
我的一点见解:
背景:
老一辈,比如60后、70后,甚至是80后,我们的普世价值观就是努力努力努力、奋斗奋斗奋斗。在那个什么都匮乏,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努力——收获,这个模式是可以得到及时反馈的,而且往往百试不爽。
但是现在很多人慢慢发现,努力与收获,不一定成正比了,甚至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于是一种新的价值观悄悄兴起——追求“松弛感”、“与自己和解”,甚至“躺平”。
在这里不讨论对错,只谈这个现象给我带来的启发或者反思。
我们以前追求的“成绩教育”还好使吗?
虽然很多家长未必承认自己是“成绩教育”,也就是唯成绩论,但是请仔细想想:你是不是当孩子成绩好的时候你很高兴,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会很难受甚至很生气?
如果是,那你就是成绩教育。我发现身边大多数家长都是,平时看似对成绩漠不关心,实际上要么是在逃避故意不去问成绩,要么就是自己太忙顾不上问。一旦发现孩子成绩不理想就不淡定了。
如果不是,那也没有恭喜,因为成绩教育本身并不代表错,只是一种观念。不持有成绩教育的家长可能会过得更轻松,有些是和孩子和自己和解的结果,孩子也会更轻松。也有走极端的完全放羊式教育。
当然教育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孩子情况不同,每个家庭情况也不同,所以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小孩。
如果做不出选择就做最小选择,问问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做一件事我们会做什么?
我的大多数朋友,还有见过的大多数家长都没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写作业,有时候即使有时间陪孩子写作业,也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还会把机会变成危机。
所以,我给的建议是,如果非得做一件事,那就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我简单把阅读分为几个阶段:
培养习惯:
如果孩子小,就念书给他们听;如果孩子大一点就陪读。选择他们喜欢的书,一块读,一块探讨。重点是兴趣和坚持,一般需要1-2年的时间。
阅读多样性:
大部分孩子的阅读是从不太严肃的图画书和文学书开始的,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到了初中甚至大学看过的书清一色都是文学类书籍,这样的阅读太单调。一般来说阅读习惯养成之后,就要刻意地丰富越多的多样性,比如可以多读一些人文、社科、自然的书籍。看书不是简单的为了做好语文阅读理解和写好作文,主要是为了获取信息,了解这个世界,而世界是多样性的。
专题阅读,培养研究能力:
一段时间内只看某一类书,甚至某一本书,选出值得看的书,反复看,5遍,10遍,甚至20遍都不多。然后围绕这本书,或者这本书的作者展开阅读,读了之后还要写一些相关的论文。
说道研究能力,我就想到了大学写论文时候的无助。现在想来,那时候完全就不具备写论文的能力。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阅读量太小,阅读速度很慢,根本就不会找素材去研究。而且这样的情况在大学里还很普遍,很多大学生,甚至成年人不具备这样的研究能力。但是这个能力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阅读来培养。
然后再说一些我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吧。
●写作业习惯,如果最低限度教育,那就只写好作业就行,不必另外加作业。主要注意几点:
字体要工整,态度要认真,限时完成,独立完成。
一些孩子在写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书写很随便,字体很难看,有的会抱怨说是因为作业太多。
拖拉,30分钟的作业,能写2个小时,这时候一定要找到背后的原因,协助他们改正。
抄作业或者借助手机查答案,这个是年级越高越普遍,初中生中最常见。
家长还可以通过孩子写作业情况,观察孩子在学校听课情况。
●培养持之以恒的品质
就是坚持做一件事,最好是要有结果的一件事。比如,玩魔方,就一定要不断精进,从1分钟拼完,到40秒,到30秒,直到最后能在10秒以内。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需要很多努力,当孩子想放弃的时候要不断鼓励,让他们坚持下来。
当然还有很多可以选择,比如乐器、体育运动。不必经常拿结果说事,但是一定要坚持做,最好是每天都需要坚持做,或者每周坚持几次那种,频率不能太低。有结果是最好的,哪怕是有阶段性结果,因为这样能让他们看到努力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