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共读营共读《洋葱阅读法》day4
今天共读的是第4章,这一章讲的如何去做笔记,书中给了我们这么一个链条“标记-收集-整理-建立图书馆-输出-应用的过程。”我们通过这个链条来展开,说说我个人的理解。我们在阅读过程建议大家还是做一些输出,也可能每个人的输出方式不同,但持续输出肯定是有效果的。
我们做阅读笔记不单是为了记住,更多的是为了理解和应用,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原因。那我们在共读过程中,要求大家在阅读完后输出500字的笔记,就是想通过这个方式,让大家在看完后,在书写笔记的时候,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有效的输出,而不是一味的摘抄。
阅读的能力从最开始的只需要记、读得多,变成了需要会搜索、有好奇心、独立思考。那在阅读的时候,我们需要借助上一章讲的标记方式,可以通过折页、划线、甚至可以用荧光笔标注等,同时需要将这些内容收集汇总,并整理达到有效的输出。标记是贴便利贴、用荧光笔标记、折页等。这样我们看完一本书输出笔记会不会更加深刻一些。
读书笔记的本质,就是从三大能力——学会独立思考、拥有好奇心、拥有检索能力。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仅需要思考,还有好奇心,遇到不懂的概念需要搞懂,遇到新的理论需要查阅资料了解清楚,在后续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在脑海里很快的检索,让我们记忆更加深刻。
书中也提到每个时代的记忆方式,在没有印刷和信息时代,更多的是靠人的记忆,进入印刷时代,我们可以借助印刷来记录,在信息时代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软件来记录,书中提到“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微信收藏”等。我们可以把看到的关键段落或者重要句子摘抄下来,记录在自己熟悉的软件里,方便后续查阅。
我们现在讲的内容就是把一个问题说清楚的过程,遇到不同的场景,可以使用不同的框架,这就是知识晶体。这个知识晶体可能还不太理解,也可能是第一次听说,但大致意思基本可以清楚,就是在不同的阅读书籍使用不同的方式,可以灵活应用,这就是我们为何要学习各种阅读的方式。不是所有书都可以用一个方法去阅读,但我们学到那么多,还是可以在拿到书的那一刻,知道这本书用什么阅读方法会比较合适。
我们在学习完这一章,是否对自己的阅读笔记有所感悟,如果只是应付每次作业,那么对后续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同时对这本书也不够理解,更多的只是看了这本书。那么在阅读笔记输出的过程中,个人认为我们不管是看了这一本,有一句话的收获,我们也可以根据这句展开分享,结合自身过往,更多的还是可以用得上,所以期望大家看完这章后,对后续的阅读笔记还是主动一点会比较好,你觉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