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伦是梁山初期的首任寨主,人称“白衣秀士”。他是在小旋风柴进的资助下占山为王的,手下有杜迁、宋万、朱贵等头领。在水浒中,也没有他们攻打官府、抢劫客商等描写,估计梁山的生存大体上也是靠柴进资助的。
因此上,王伦直到他被林冲所杀之前,基本上没有什么劣迹。官府也没有攻打他们,是一个非常安乐、不思进取的山大王。但山寨能够生存下来,说明王伦还是有管理才能的。
这也是他不太愿意接收林冲的原因。这林冲背负三条人命案,高俅又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所以说实在的,说王伦嫉贤妒能其实是冤枉了他。高俅要是知道了林冲在梁山上,那梁山还有安宁的日子吗?
王伦晁盖等人上山,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抢劫生辰纲,本身也是因为宋江的通风报信才逃出来的。他们也正是因为官府从来不攻打梁山,才选择梁山来安身,来避难的。如果晁盖等人本就有反抗官府之心,何必选择梁山?完全可以另山头,自立为王。
王伦出于为山寨几百号弟兄考虑,叫林冲和晁盖另投名山,无可厚非。但碍于柴进面子,又不能硬赶,所以想出了叫林冲递“投名状”的方式,让林冲有所醒悟。试想,递“投名状”就得滥杀无辜,林冲如果是个善良的人,不肯滥杀无辜,就会知难而退。这样看来,王伦还是有智慧的。
最后,林冲也没有交“投名状”,王伦也没有坚持。王伦起了恻隐之心,一丝善念,收留了林冲。可以说,这王伦是林冲的恩人。
林冲但是,林冲是个什么样的人,王伦还是看得出来的,为了自己的安全起见,后来杨志上山,他就极力挽留。这杨志能与林冲打得难分高下,看来也是能人,王伦就试图让杨志来制约林冲。所以,要说王伦是嫉贤妒能的小人,他能挽留杨志吗?从中说明,王伦还是有智慧的。
晁盖上山时,王伦“宰了两头黄牛,十个羊,五个猪,大吹大擂筵席。”后来,要送晁盖等人下山,还拿出五锭大银相送。王伦说:"感蒙豪杰到此聚义,只恨敝山小寨是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许多真龙?非是敝山不纳众位豪杰,奈缘只为粮少房稀,恐日后误了足下众位面皮不好,因此不敢相留。"
这话说得非常得体,彬彬有礼,言辞恳切,所作所为也算是仁至义尽。你晁盖如果胸有大志,完全可以另立大寨,创你的事业。再说,这山寨是柴进扶持的,你们也没有柴进的荐书,能进山寨已经是王伦“礼贤下士”了。晁盖等人如若有自知之明,稍有一些道德人性,就该下山了。
晁盖王伦是个不第秀才,总体说来,读过不少圣贤书,知书达理,也有一定智慧和才能。问题在于他的书生气息太重了,太单纯了,说重一点是有些迂腐了。与其说是啸聚山林,倒不如说他想建立一个“世外桃源”。他还没有完全把自己当做“强盗”去直面,还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把这些真正的强盗当豪杰。
不说他对林冲这样的忘恩负义之辈估计不足, 就说比这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足够的精神准备,防患像他那样的“知识分子”。自古文人相轻,这跟随晁盖上山的吴用,开始时候也没有说话,一切都是晁盖在说,在介绍的。吴用就在边上冷笑。这晁盖还说:“我们造下这等弥天大罪,那里去安身!不是这王头领如此错爱。我等皆已失所,此恩不可忘报!”吴用的内心却早已杀气腾腾,安排好了“计策”。
吴用乃“一村中学究”,说具体点是郓城县东溪村私塾先生,自幼结识了晁盖。在抢劫生辰纲之前,其实也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他不是秀才,却喜欢做秀才打扮。纵观水浒全书,很难找到一句吴用说的知书达理的话语,相反,他时时处处给人一种阴阳怪气的感觉。
吴用吴用有才智,“智取生辰纲”是他第一次用计。但这计策也不是很周密。在事情败露后,也是没有考虑退路。后来晁盖等人打败捕盗巡检带领的官兵的围剿,也是靠的公孙胜和阮氏三雄,没有他吴用多少“智”的成分。
上了梁山以后,吴用就跟晁盖说:“小生略放片言,教他本寨自相火并!”。也就是林冲这样的莽汉,被吴用三言两语一激,就火并了王伦,拥立晁盖坐了第一把交椅。
有人说,同样是“知识分子”,看来还是吴用棋高一着啊。其实这也不尽然。这就牵涉到人品和道德了。人无伤虎心,虎有伤人意。那王伦是太单纯了,从头至尾就没有害人之心。他如果要加害这些“英雄好汉”,只需在款待他们的酒宴里做点手脚,或者在它们住的地方放火一烧,总之,先下手为强,什么事情也没有了。
王伦非但没有加害他们之心,连最基本的保护自己的措施也没有。退一步说,林冲、晁盖、吴用要强夺山寨,就只有杀王伦一条路吗?王伦就那么该死吗?就算是让王伦坐最后一把交椅,他还能翻了天?
所以,火并王伦其实是水浒中两大“知识分子”之间的争斗,说确切一点,是一个吴用容不下王伦,是一个有心的“知识分子”害死了一个无意的“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道德沦丧的一个实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