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光想一件事情真的想不通。唯有通过与人交流或以数据和事实进行解释才能拨开云雾。
从考完研到现在, 我做的所有事情好像都没有在我的生命中留下很深的痕迹,即使我把它“完成”了。1月份至11月份,十个月接近1年,我不禁在想,我究竟是以何种状态在生活? 我究竟明不明白自己每走一步路的目的?我的头脑正如每天都缠绕着的耳机线,杂乱,无序。也正是通过耳机线缠绕这一现象,令我发现,人不能总是忙于“处理”问题,而不去思考如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处理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结果如何不得而知,而思考了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失败—再来”.另一种是“成功—再造”,两者最终都会通向—成长。
但目前我的状态就是,根本没有形成“思考”问题应如何彻底解决的这种习惯,想法、目标都没有一个计划接着一个计划的往下走。现在若还不着急,三年后该是得多急呢?加之在与老师的讨论中 他所说的那句“会听课的同学”,到底是什么意蕴? 我想也是多思考,以及学会,并且运用,也就是习得某种方法论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既往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 “思考” 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大难题?这一道难题,使我在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学术生活这些大板块的问题中难以灵活自如,难以获得自身优势。身边的同学说,他光盘算培训机构的经营及资金状况都盘算到了凌晨三点,第二天照常八点来图书馆、中午健身。我不禁在想,他们的能量来自哪儿?一定不是无味的人际交往、无味的短视频。反观我的前几个月,每天手机的运行时间竟然长达9小时。今天去了学院完成部门工作所以手机使用市场只有5小时。光是接受碎片化信息(如购物、微博热搜、视频、八卦信息)就已足够冲击 “正在形成” 的 思维习惯了,更何况是在养成阶段。
因此,要达到通透的状态,我仍处在第一阶梯。首先我要锻炼自身思维的稳定性,暂时放下引以为豪的灵活性(实际上灵活性也被不思考而逐渐消耗),形成一套 “ 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怎么做的更好 ” 的思维范式,将其运用到学术、运动、学习一项技能、提高办事效率上。
通透的状态,在我目前的阶段里,尚且可以用一种形式来量化,那就是老师所说的,“打开word文档,写论文,将自己的思想带给他人”. 当然,每个领域专家、部门人员对 “通透” 一词的理解都不相同,但通透 — 即是先形成稳定的思维范式, 随后打破范式, 形成各个范式之间的相互联系、联想,进而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响应国家的号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