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内容,只做链接桥梁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之后国内的培训市场仍处于萌芽状态,除了 STEM 教育之外,语言、艺术、喜剧、运动等细分领域教育市场十分分散,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方面,由于内容限制,目前以工作室类型的小企业为主,另一方面,用户的需求也无法准确对接到内容提供方。
在叮当派的创始人童鹭榕看来,“非标”是素质教育市场里最主要的痛点。首先是从内容提供方角度来看:艺术、语言等素质教育的内容更多是感性的、经验性的,基于此,在基础的大科目之下,不同机构在授课模式、授课内容上的差异都有区别,体现在家长端则是“乱花渐入迷人眼”不知做何选择。此外,非标的内容还需要面对非标的需求,和 K12 教育不同,素质教育并没有学段划分,主要和儿童个体的成长特征和家长的教育目标相关,在这一基础上,个体之间的差异就意味着需求的“非标”。
而叮当派要做的就是以撮合平台的形式,让素质教育内容提供方和需求方“面对面”,坦白来讲,撮合平台的形式并不特殊,因此,叮当派想要形成的差异化在于用个性化推送的形式帮助机构找到目标用户,帮助家长找到适合的美学课程活动。
这种模式十分考验平台的资源和用户积累,因此,在上一阶段,叮当派的发展重点在于积累自己的用户池和内容资源库,例如,以儿童文创活动策划、和政府、大型的教育机构合作持续性的儿童文化品牌活动,一方面实现品牌的露出和为叮当派的 APP 进行引流,另一方面,也通过招商的形式邀请内容提供方入驻。
具体到产品功能,主要由叮当派 APP 和微信公众号来承担,除了向用户推送各类课程活动信息外,叮当派还提供了一个工具应用,可以理解为“成就相册”。童鹭榕告诉36氪,在前期内容资源和用户量积累完成的情况下,在下一阶段,叮当派要开始实现个性化推送。
个性化推送的前提是解决“非标”问题,叮当派的做法是首先引入一套理论体系,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儿童的整体能力可以被分为 8 个维度:语文、数理逻辑、空间、肢体幻觉、音乐、人际、内省和自然,参照这些维度,叮当派一面对平台入驻的课程进行分类,由教研团队对不同内容能够对儿童发展带来的能力提升方向进行判定,一面借助 APP 内的测评工具完成对儿童的“智能倾向分析”,对用户行为进行打标签,从而按照基本的取长补短的原则推送适合的教育内容给用户。
除了问卷分析外,前面提到的“成就相册”也是实现“个性化推送”的一部分,参考 IOS 相册的自动分类模式,当用户上传生活照片到“儿童成就册”之后,系统会对不同照片中呈现的场景进行识别和分类,并对儿童的学习成长需求进行判定、推送机构的活动课程。通过对成就相册的分析,叮当派能够提供父母关于能力体系的参考,并用分析报告的形式提供学习成长建议。
至于盈利,则主要来自课程的招商带来的佣金。据叮当派创始人童鹭榕价绍,叮当派目前拥有中国唯一一个儿童文创活动策划和运营团队,以品牌运营的方式带动低成本引流,同时以工具产品留存,以招商等方式进行现金流转化。
叮当派团队目前有 20 多人,课程内容以美学人文教育为主,团队教研负责人王滢露曾帮助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搭建了整套美术馆教育。
中国2016年素质教育市场规模在350亿元左右,并每年保持着 30% 的增速。叮当派以撮合平台和个性化推荐的方式解决了决策前环节的非标问题,但其实非标也体现在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上,这些都是限制素质教育发展的问题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