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About love

About love

作者: 此刻是一棵草 | 来源:发表于2018-09-13 19:00 被阅读0次
  • 整理 此刻是一棵草


聊得来,到底有多重要

  • 作者 沐沐

小W把我们几个叫到她家。窝在她家客厅里看《猫和老鼠》。我们从大学保留下来的传统,隔一段时间重温一下,然后一起笑得人仰马翻。这一次,笑着笑着,发现空气里夹杂着小W的啜泣声。

小W跟男朋友分手了。她们高中相恋了三年,又经过了一年异地恋,然后熬过了七年的异国恋。终于各自完成了学业,回到家乡。所有人都以为他们的爱情马拉松要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他们给出的却是一个终止符。

小W说,之前异地恋,见面的时间总是很少,每一次见面都被久别重逢的喜悦占得满当当的,很多问题都被掩盖了。等真的要在一起的时候,才发现,异国的这七年,他们已经走得越来越远。经历了不同的事情,接触过不同的人,彼此都已经不再是当时的少男少女了。

而他们对彼此的印象,更多的是停留在十五岁到十八岁的懵懂期。结束多年的异地恋,天天腻在一起后,发现能聊的越来越少。两个人都意识到感情发生了变化,他们守候的不是一份爱情,只是一份爱情理想。

七年的异国恋都熬过来了,怎么会聊不来呢?七年,人的全身细胞都更新换代一次了,他们两个人都已经不是七年前的人了,何况他们的爱情呢?虽然他们半年前已经订了婚,但是小惠确认,自己不想为这个“爱”了十一年的人披上嫁衣。于是就这么散了。

那小W这七年不是白等了吗?

小W只是幽幽地说:“谁的青春没有搁浅过。我这一次搁浅了七年,我不能再一直搁浅下去。找一个聊得来的人结婚,我的人生才能扬帆远航啊。”

小W多年的守候,败给了“聊得来”。也常听很多朋友说起来对另一半的期望:聊得来就好。若再深问,会认真解释道:真的不是敷衍,聊得来,两个人才能保持在同一频道上。

其实不仅是爱情,友情、亲情也是如此。要聊得来,感情才能深远而长久,经得住时间和现实的考验。

聊得来,到底有多重要?


聊得来是情怀,更是一种需要。

“聊得来”,说起来很简单的三个字,实际上要找一个聊得来的伴儿一点都不简单。曾经看过一段话:“找一个你爱与之聊天的人结婚,当你年龄大了以后,就会发现喜欢聊天是一个人最大的优点。”找一个喜欢跟你聊天、你也爱与之聊天的人,两个人的爱情才可能得以同步和升华。刚过二十岁的时候,以为聊得来只是一种情怀,慢慢才发现,是一种需要。

有一次熟识的几个朋友饭后闲聊,说起来某男的幸福生活。他笑了笑,然后很认真地说:“你们不知道 ,刚结婚的时候,我基本上每周都要崩溃一次。有时候想想,你们嫂子这样的人也挺好的,很容易知足,也不操心,当孩子妈了还像一个小女孩儿一样,一碰到问题就找我,解决办法只有一句话‘怎么办’。她这种性格更容易快乐。”然后端起酒杯跟大家碰过,一饮而尽。

我理解不了他说的“每周要崩溃一次”是什么意思。后来问哥哥这是一种什么状态。他说可能是不被理解,就会崩溃。

“比如男人做一个策划,满心欢喜,踌躇满志地回家跟太太说起来这次的志在必得,太太只是回答说‘差不多就行了’,或者直接岔开话题,‘晚上去哪儿吃饭’。男人说起来白天打球跟谁扛上了,太太只是说‘多大点事儿,过去了就算了’,这样的对话若成为一种常态,人就会崩溃。这是一种完全没有办法沟通的节奏。都当孩子妈了,还只会问‘怎么办’的太太,需要男人内心很强大,难怪你那朋友会崩溃。”

见我还是困惑,他接着说:“比如,你买了一件衣服回来满心欢喜地穿上问我好看不好看,我头都不抬地说‘多大人了还跟小女孩儿一样’,你唾沫乱飞地跟我讲今天方案汇报的种种威武,我敷衍式地回应‘真棒!走,吃饭去吧’。经常这样,你崩溃不?男女都一样。‘说说话’的需求不是女人的专利,男人也需要有个人能说说话。”

找一个聊得来的人说说话,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随时会有。所以,人总是很贪婪地需要随时随地能有人说说话才好。

《艺术人生》有一次访谈,朱军问一直单身的演员王志文:“四十了怎么还不结婚?”(这个是多久的节目了)

王志文说:“没遇到合适的。”

“你到底想找个什么样的女孩?”王志文想了想,很认真地说:“就想找个能随时随地聊天的。”

“这还不容易?”朱军笑了。

“不容易。”王志文认真地说,“比如你半夜里想到什么了,你叫她,她就会说:‘几点了?多困啊,明天再说吧。’你立刻就没有兴趣了。有些话,有些时候,对有些人,你想一想,就不想说了。找到一个你想跟她说,就能跟她说的人,不容易。”

是啊,能找一个随时随地愿意和你聊天的人,真的很难。相信有人跟我一样,常常体会到这句话里那种深深的难以言说的滋味。

跟朋友一起喝茶,兴致很高地分享一件事情,你刚开始说,她叫服务员来续杯;再接着说,她问你有没有带面巾纸;再要开始说,她拿起手机回了个短信。然后你沉默了,她让你接着说。你愣了下神,说“说完了”。她问你然后呢,你会回答“没有然后了”。再也没有了分享的兴致。

再比如,当你想说话的时候,拔出去一个电话,听到的却是“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人接听,请稍后再拨”。两三个小时之后,即便这个电话回过来,即便还是同一个人,当时的心情也已经捕捉不到了,想要说的话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只能悻悻地说:“也没什么要紧事,就打个电话……”


聊得来,是一种来自生命本源的渴望。

很多人都说要找一个聊得来的人,若接着深究:“你觉得跟什么样的人能聊得来?”大部分人是说不出来的。

其实两个人能不能聊得来,只有聊了才会知道。聊得来的人不会嫌你话多,重复的话说很多遍,也不觉得无聊;芝麻绿豆大的事,两个人也可以聊得兴致勃勃;甚至中间的沉默,也是一种聊得来。

聊得来,就是在你想说话的时候,能把话说出来,不用拐弯抹角,不用害怕自己啰唆,不用担心打扰到他。在聊天的时候,你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对方这件事情发生了,更重要的是,你的存在感。聊着聊着,痛苦也不那么痛苦了,看不开的事情好像也没那么难过了。或者,什么主题都没有,两个人只是聊得很愉快,你也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慢慢地懂得了一个道理:其实人最害怕的不是不开心,而是失去别人或自我的深层的联结;人最渴望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幸福与快乐,而是尽可能地被别人和自我接纳。

二战之后,很多从集中营里出来的犹太人,选择了自杀。集中营里的艰难都没有把他们打倒,也没有击溃他们的生存意志,但是回到家中却受不了了。有人分析,他们从集中营里出来之后,诉说成为释放压力的方式。当他们讲自己曾经所受的折磨和苦难时,发现周围的人根本理解不了,更不能感同身受,甚至对他们一遍一遍地讲述的那些苦难表示厌烦。最终导致他们精神崩溃。

身体上的痛苦人们往往是可以独自承受的,而精神的孤独,是一个人无法独自排解的。这就需要说说话,需要人懂,需要跟别人或自我的深层的联结。这种联结,来自亲人那里,朋友那里,爱人那里。

我上大学离开家乡之后,每次回家都要跟妈妈挤在一张床上,像姐妹一样聊天,一直聊到天亮。有时候,爸爸会叫我坐下来,我们不看电视,不吃东西,只聊天。这样的聊天,是一种深化感情的方式,让亲情更宽广。

为什么大学舍友的联系会那么紧密,毕业很多年还会有一种特殊感情?我想跟每天同进同出、深度卧谈有关系。路过好朋友的城市,总是可以躺着聊上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不觉得饿也不觉得困。也许长聊过之后,能记得的有效信息并不多,但是聊的过程很享受。而跟你特别能聊的这个人,在心目中的地位也必然会不同于旁人。

恋爱中的人,更需要满足彼此“被接纳”的渴望了,需要能一起说说话谈谈天,要不然怎么说“谈”恋爱呢?做了噩梦惊醒的时候,凌晨三四点,男友在电话那头接起电话轻声安慰,带着困意却没有丝毫的不耐烦。然后听你支支吾吾、反反复复地讲完梦境。直到你握着电话睡着了,那边轻唤名字确认之后,才挂掉电话安然入睡。这难道传达的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接纳吗?

一直觉得人的内心,在本质上是孤独和寂寞的。我们需要一个“聊得来”的人来依偎着取暖,那种被认可和被接纳的感觉,便是刚刚好的温度,温暖我们的内心和灵魂。

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找一个“聊得来”的伴儿,陪我们一起,走过严冬和酷暑,走过喜悦和悲伤;一起把岁月变迁,走成一世美好。


爱情,就是拥有一个理解你的人

  • 佚名


1968年12月,列侬和洋子走在台阶上。落叶满阶,他们携手并立,画面契合,如同爱情原本的姿态。列侬不厌其烦的告诉世人:“我第一眼看见她在台上表演艺术的时候就疯狂的爱上了她”。洋子说,“至少我拥有一个理解我的人。”

作为日本的上层阶级,洋子出生在一个与政治、工业、金融紧密相联的家庭。父亲是银行家,母亲是位女权主义者,可是洋子却选择了艺术。列侬也是在洋子表演行为艺术“切片”的时候疯狂的爱上了她。世人为披头士的解散扼腕叹息,并将一切归咎于洋子。可列侬却说他不愿意为了任何人放弃自己的真爱,因为到头来你还是会一个人在夜里孤孤单单。

披头士一次演唱会的时候,洋子坐在最前排。那时候他们因为争吵而分开,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系。外界正在传言他们已经分开,他们隔着舞台遥遥相望,列侬突然从舞台上跳下来亲吻洋子。后来,他们结婚啦。

列侬曾经说,他和洋子之间的相爱如呼吸般顺畅。只有和自己相爱,才会如呼吸般顺畅。

他们彼此了解,像同一个人。


三毛有一次问荷西:“如果有来生,你愿意再娶我吗?”

荷西说:“不,我不要。如果有来生,我要活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三毛打他。

荷西反问:“你也是这么想的,不是吗?”

三毛看着荷西说:“还真是这么想的。”

荷西的死,对三毛是灵魂的重击,就如同她自己在书中所说,“在塞尔维亚的雪地里我们已经换了心,你的心就是我的,而我的是你的,今日埋下去的是我们”。

我们谈论三毛的时候,谈她的才气,谈她的流浪,谈她与荷西的旷世情缘,谈她怎样结束自己绚丽夺目的一生。我们将她比作传奇一般的女子,自觉与寻常人不能一样。但三毛对荷西割舍不得,也不过是这世上再难有人知她懂她如荷西一般。她不得不在寂寂无人深夜与自己相拥,那种灵魂得不到理解和陪伴的日子时刻折磨着她,让她最终割舍了对俗世的留恋。

世间好物不坚牢,我们苦求一心人,好不容易求得,却是彩云易散琉璃脆,就如同三毛自己说的那样,“许多个夜晚,我躺在床上,住在一栋海边的房子里,总是听见晚上的风,带着一种呜咽的呻吟,割过我的窗口。我坐在那个地方,突然发觉,我原来已经没有家了,是一个人。每一个晚上,我坐在那里等待黎明。那时候,我总以为这样的日子是过不下去了。”


1997年早春,杨绛和钱钟书的女儿阿媛去世。当时钱钟书已重病卧床,他看着杨绛,眼睛却是干枯,杨绛懂他,于是急忙告诉他:“阿圆是在沉睡中去的。”钱钟书点头,方才平静。

1998年末,钱钟书去世。他走时一眼未合好,杨绛附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

杨绛与钱钟书是文坛的佳话,他们一生携手走过,过着最清平朴素的生活,却是情比金坚。钱钟书曾说过“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过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因为杨绛懂他。

世人只看到钱钟书谈诗论文的博古通今,却唯有杨绛见识过他生活中的“拙手笨脚”。他生于名门望族,自幼又聪敏过人,对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自是一概不管。杨绛在家世上并不亚于他,可她却在磕磕绊绊的生活里学习,将钱钟书照顾得很好。

在杨绛眼中,钱钟书于生活上的笨拙正是他性情中的一部分。就如他当年在清华数学严重偏科一般,反倒添了童趣。

所以有阿季在,默存心安。

我们乐于为名人们的爱情故事谱写赞歌,列侬与洋子,荷西与三毛,钱钟书与杨绛……他们被解读被消费,或激烈或平淡,我们乐此不疲,乱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似乎只有一遍遍的传颂这些旷世情缘,才能给自己荒瘠无比的情感汲得一丝安慰。

可这世间所有美好的爱情,是旷世情缘也好,是市井之恋也罢。归根结底,也只不过是拥有了那一个理解你的人。


暗恋一个人的表现:全世界最理性的暗恋

  • 作者 叶壮 | 心理培训师


在我看来,暗恋本身就是针对于情感盈利的一种理性选择,只是外人更容易看到苦哈哈的执念,而看不到潜藏其中的交易罢了。一些典型的心理指标决定了它的性质,这是可以算出来的。

结合个人经历而言,暗恋还是一件挺痛苦的事情,每天只有看到那个女孩子的时候能高兴些,如果能聊上一会儿,更想尽办法好好表现。可是直到中学毕业,人家也不知道我的那点儿小意思。

人为什么要做让自己在大多数时间感觉不是很舒服的事儿呢?

爱情强调承诺,激情和亲密,这三个元素都重视相互性——而暗恋里面,一个也没有。

哈尔·凯利(Hal·Kelly)对爱情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嫁接作了第一次积极主动的尝试,一个用于解析亲密关系的全新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应运而生。

这个理论打开了用公式和代数计算爱情的先河,进而一发不可收拾。

在亲密关系的研究领域,始终缺乏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理论——难道人们做出的种种决定,都是由他们自身或者他们的种族过去经历的美好抑或苦难决定的吗?历史决定论很难解释一些在爱情中常见的事情——比如进化论和依恋理论都很难阐述明白,为什么会有暗恋和单相思这种看上去傻乎乎的爱情形式存在。

乍一看,新理论仍然解释不了暗恋——暗恋能获得什么好处呢?这恐怕已经是天底下最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之一了吧。

但是,只要暗恋这种事客观存在,就证明它给暗恋者带来了盈利,只是有待进一步分析而已。


暗恋是我认为最具有经济学色彩的心理学现象。一个人暗恋另一个人,可以爱得发疯发狂,爱得如痴如醉,却迟迟没有真正的表达和实质的行为。就像我小时候,我妈妈在某个专柜看到一件闪耀着璀璨光芒的首饰——她那么动心,天天有意无意地聊起来,艳羡与倾慕着,连我这个钝感的小孩子都能看出来她那超越欣赏的喜欢,但是直到那件首饰不再出现在那个橱窗,她一直都没有提过要买。这两件事,在社会交换理论上找到了交集。

在社会交换理论之中,爱情不再着眼于个体和族群那辉煌或者不堪回首的过往,而把聚焦的重点放在了未来。每个人都在用经济学者的眼光追逐爱情,人们想在爱情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已。亲密关系在这个理论的观察下,简约的像一条宜家出品的凳子。

在这个理论的背景中,亲密关系即权衡利弊,对于亲密关系而言,真正强调的是理性的动机与决策。而感受如何,跟动机怎样完全是两回事。

这个理念深得当时美国政府的认可,因为好的亲密关系会很大程度上缓解政府的相关支出——离婚率下降,待救助人士减少,治安环境改善,更多人以家庭为单位分享资源。而政府迫切地需要一个富于逻辑强度的理论,能帮他们高效快速地定位问题。

在这样的基础上,就像提出算账的经典公式一样,不少曾经难于用旧理论加以解释的爱情故事,靠一系列公式给生生“算”了出来。其中最基础的公式是:

盈利=回报-支出

这里的盈利、回报与支出,都同时包含着两层含义:物质的与情感的。对考虑离婚的失和夫妻进行调解时,“你们多想想孩子”是调解者常说的话。这就强迫当事人对离婚的利弊再一次进行严肃的权衡,不得不把自己的现实情况套进上面的公式里。

暗恋亦如是。暗恋之所以存在,并不能仅仅观察暗恋一方付出了多少心血,时间,甚至财富,仿佛那是个向心仪的对象虔诚朝圣的苦主。我觉得,倒更要像看待一个投资者一样去看待他们。

你看小小一个铁皮屋子投注站,天天在烟雾氤氲中,那么多人怀揣着发财的梦想频频投注。他们之中获得五百万的少之又少,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热情和对梦想的投入——你不让他买彩票,他倒真正难受。

暗恋者和在投注站盯着最近三十期开注结果苦苦研究找规律的人一样。在上面的那个公式里,他们的盈利仍然是存在的,只不过已经超越了物质,而掺杂了众多情感的成分,暗恋这件事本身及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对他们就已经是一种正向的收获。


在这里,我们恐怕还要重复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理念:感受如何与动机怎样完全是两回事。感受如何决定了关系满意度,而动机怎样决定了最终的行为决策。

并不是天天吵架的情侣都会分手,也不是日子过得恬淡如水的夫妻全能白头偕老。对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和对亲密关系做出的决定完全是两回事。

六十年来,超过十次的针对于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亲密关系的调查研究都发现,虽然婚姻满意度和离婚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对婚姻不满意的人更可能选择离婚,但是这个相关度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真正的情况是,大多数对婚姻并不非常满意的人还是选择了凑活把日子过下去算了。亲密关系是衡量障碍和投入之后做出的行为决策,就算相处地不愉快,也未必要离婚——毕竟除了爱情本身还有太多的东西要考虑。

对暗恋这件事而言,不少身陷其中的人都还是痛苦的。但就算痛苦他们也还要这么做。决定感受的指标叫做“关系满意度”,而决定具体行为的指标是我们在上一个公式中等号左边的“盈利”。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源自于另一个指标的水平:对比度。对比度指的是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双方在对关系的主导权上的差异。

关系满意度=盈利-对比度

暗恋这种爱情模式中,双方的主导权差异巨大。暗恋对象的一颦一笑都可能对暗恋者产生巨大的影响,反之则未必。暗恋者精心奉献的事物,也可能会被暗恋对象视之为敝帚。所以对于暗恋来说,对比度的绝对值自然很高。其实,暗恋的根本目的就是降低对比度——哪个暗恋者想当备胎呢?如果能被“扶正”,何必揣着暗恋的状态抱紧不放呢?

因为暗恋者对暗恋对象的执念,他们的“盈利”想必是高的;而因为他们与暗恋对象在情感地位上的天差地别,他们在这段关系中的“关系满意度”恐怕是很低的。这就很好地解释了暗恋这种矛盾的情感模式——

那么痛苦,为什么你还要坚持?


所以,“别为了一棵树放弃了一整片森林”是劝慰暗恋者时最没用的话。那片森林里没有那棵能带来盈利的树,光强调对比度低是没什么意义的——纵然在暗恋之中满意度欠佳,起码盈利还高,行为还有些在心理上的意义。

而这种“一棵树”和“一片树林”的讨论,直接引出了另一个与暗恋相关的指标:候选对比度。

候选对比度指的是情感状态中,一方对另一方不可替代的程度的差异。在暗恋这种情感模式中,这个数值同样也是很大的:暗恋者对被暗恋者来说很可能无足轻重,受欢迎和追捧的人有着更大的选择空间。而被暗恋者对暗恋者来说却总是无可替代,为这一棵树,抛弃天底下所有的树都未尝是一件不可选择的事。“候选对比度”与“盈利”共同决定了一段关系的“排他性”:情感不容他人介入的程度。

排他性=盈利-候选对比度

对于一些举案齐眉的夫妻而言,他们从彼此身上都能最大化获取亲密关系的盈利,与此同时,他们的潜在伴侣的情况差不多,其中任何一方都完全没必要抛下现在已经成熟的关系来追求另一段爱情,那他们这段情感的排他性自然很高。

而在另外的一些情况中,比如无能懦弱的丈夫与拥有优质事业和姣好外貌的妻子的组合。则很有可能造成候选对比度的绝对值的增加——丈夫仅仅把持着妻子的忠贞,而妻子面对着更多的选择。再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他们的组合给彼此相当的物质及情感的盈利,他们关系的排他性仍然稍嫌单薄。

一些恋情容易被第三者插足也是同样的道理。也许,其中的一方由于种种原因而有着更多的情感候选人群,用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贴上来的人很多。另一方却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现在把上了一个优质对象,又没有什么退路和其他选择,于是更要靠紧紧把握当下的恋人。越逼越紧的结果就是关系的断裂。


暗恋是另外一个典型的低排他性的情况——它带来的盈利本身就非常有限,更何况往往伴有相当的候选对比度。

在对排他性与关系满意度进行比对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给一些典型的亲密关系状态进行分类。

高满意度,高排他性:稳健的亲密关系,老夫老妻

高满意度,低排他性:炮友,轻浮的亲密关系

低满意度,高排他性:“空壳”爱情,家族联姻,政治婚姻

低满意度,低排他性:暗恋;分手后连朋友都当不成

并不难看出来,暗恋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它的满意度低,排他性低,只有针对于暗恋者本身的盈利值比较高。而这注定了暗恋这种情感模式的未来走向,并不被看好,因为在社会交换理论中,评价情感状态未来走向,是由排他性和满意度来决定的一个叫做“情感承诺度”的指标。

情感承诺度=满意度+排他性

不难看出来,很多情况下,暗恋是一种投下了巨大赌注的一锤子买卖,它最终能博得一个大团圆的结果的可能性实在太低了。但令人费解的是,这样一个中奖率如此之低的博彩,怎么就真的跟双色球一样,在人类的爱情历史上长期存在着。

别说人们会疯狂暗恋一个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存在的人了,人们甚至会爱上一个拒绝他,忽视他,甚至欺侮他的人——这实在太奇怪了。更奇怪的是,这种事情在人群中竟然有相当的普遍性。

在1998年的一项研究中,907个大学生被研究人员问到了一个问题:“你有没有经历过暗恋,单相思或者其他形式的单方面爱恋的亲密关系?”

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参与调查的样本都表示他们经历过,而在那场亲密关系中的他们,主要是本着三个想法投入其中的。这三个原因出自Baumeister,Wotman和Stillwell在1989年的调查报告。

第一种想法,是暗恋者将暗恋的对象看成了一种极为独特的个性化存在,这个人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值得去追求与爱。暗恋对象的一举一动——即使不是针对暗恋者的——对暗恋他的人来说都已经是一种艺术品一般的美的表达。这种情况往往会诱发很高的情感盈利,不过很大程度上都是暗恋者自己骗自己的。

第二种想法,是人们固执地认为水滴石穿的道理适用于任何场合。不少暗恋者认为铁杵终会磨成针,只要一以贯之地爱下去,对方早晚会注意到自己感天动地的付出,最终在幡然醒悟后认定自己才是那个最爱与最适合他或她的人。这种情况会让暗恋者高估关系中的回报水平,把当下的爱恋看做一种绝对保本的投资。

第三种想法,就是人们也许会认为爱着另一个人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情感盈利。他们并不要求一个怎样的结果,追求的是无悔的“爱过”二字。

除此之外,一根筋的青春年代本身就是暗恋的高发期,偏偏身处其中的人们的情感状态与他们的文化偏好还可能造成这方面的恶性循环。

而且,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刻意渲染了“真爱无敌”的观念,死缠烂打、软磨硬泡甚至经年累月的沉默的爱都被塑造成行之有效的打动对方的杀手锏。一定程度上,这为暗恋者们留下了一个与真实情况严重脱节的情感期望,他们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沟壑的边沿而不自知。

如果让我一句话评价暗恋——它是人们对感性收入做出理性选择的一种相对特殊的形式。

写给所有沉溺在爱情中的大学女生

  • 作者 Ooo史可馨

我想说一件最近发生在我身边的事,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对大学的爱情有了新的清醒的认识

想想自己甜蜜的的爱情,看着身边一个个沉醉在爱情中的姐妹,我突然觉得这些幸福的时光很不真实。

未来太遥远了,遥远到让那些山盟海誓显得苍白而虚假。

事情说起来很简单,前几天,我妈下班回家,说起单位新来的一位实习生,用我妈的话说就是,长得实在是太漂亮了。

当时我觉得我妈的形容夸张了点,后来又一次我到我妈单位拿钥匙时看到她,真的是很好看

一米六二左右的个子,皮肤白皙,大眼睛,有些像孙俪,但比孙俪更秀气一些,总之容貌气质都很出众,前年大学毕业,

毕业的学校还是一所很不错的大学。我想大学里这种女生绝对是男生们梦寐以求的美女。

但是,就这样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出众的女孩子,从进我妈单位实习到现在,每天都几乎不说一句话,除了埋着头工作就是一个人发呆。

开始我妈很奇怪,觉得这个女生实在是太不善交际了,不是那种普通的文静,简直就是沉默到极点,和任何人都不说一句话。

刚好我妈负责这批实习生的业务熟悉工作,和她接触也相对多一些,渐渐就发现她有心事,经常长时间的坐在角落里,有时候发呆发的久了会眼睛红红的,又不想让别人看到,就自己跑到卫生间哭。

我妈属于那种心眼儿特好的人,觉得一个女孩子这个样挺可怜的,就问她怎么回事,想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开始她不说,怎么问她都不说,后来她看我妈是真的很关心她就把自己的事情说了:

她和她男朋友从高中开始恋爱,两个人都是开封二十五中毕业的,也就是说这两个人和我是一个母校。

二十五中是省重点,两个人都在重点班,成绩都很不错,两个人一起复习、考大学,感情非常非常的好,

大学时两个人虽然不在一个学校但谁都没有放弃这段感情,她让我妈看她手机里男朋友的照片,

我妈说平心而论,长的很普通,属于放到人堆里找不到的类型,和这个女生简直没法比。

进到大学以后,这个女生身后不知跟了多少追求者,但她都没有动心,还是守着自己高中时开始的这份爱情,和这个男生度过了大学四年

两人的恋情双方的家长都知道,特别是男孩子的父母,喜欢这个女生喜欢的不行,

毕竟以自己儿子的长相找一个这么漂亮温柔的女孩子真的是很不容易了。

其间两个人的感情一直很好,用女孩儿的话说,周围的朋友都把他俩当成爱情模范。

因为那个男生读的是军校,所以学校纪律比较严格,四年里两个人见面都是女生逃课去看望那个男生,两个人就这样度过了大学四年的甜蜜时光,相约毕业后就结婚。

她说男友对自己很好,百般呵护,视若掌上明珠,女生沉溺在自己的爱情里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四年后大学毕业,两个人一起考研,女孩儿学的是财经类,是考研最热门的专业之一,竞争的人数千军万马,加上女孩儿大学四年因为两地奔波确实没有能静下心来复习,因此未能通过研究生的考试

而男友因为军校推荐政策顺利的进入第四军医大读研究生,女孩儿看着自己的男友有这么好的前途心里也很开心,就来到男友读研的城市找了一份工作,两个人的感情依旧很好。

研究生毕业,顺利留校,成为一名军医助教。就在两个人的感情即将有个结果的时候,男友的父母突然变卦了,不再同意自己的儿子和一个“连研究生都没考上的没前途的女生”(男友父母的原话)在一起,要求自己的儿子和她断了。

恰逢那是男生的学校里有一个父亲是部队军官的女孩儿看上了她的男友,那个女孩儿除了长得不如自己,家境学历都比自己高,男友的母亲知道这件事后就整天又哭又闹说她配不上他优秀的儿子,告诉自己的儿子“军医大里有那么多才貌双全的女研究生等着你挑你怎么就这么没眼光呢?”死活不再同意两个人的交往。


男友拗不过自己的母亲,两个人在今年冬天正式分手。
十年了,十年的感情啊!你能说两个人感情不好吗?可是,十年的感情到最后还是悲伤的死掉了。

我不知道这个女孩儿背着人偷偷的哭过多少次,但我知道她心里一定痛不欲生。

自己从豆蔻年华一路走来的恋人,自己付出了整整十年感情的恋人,就这样和自己断了。

因为她配不上他。曾经的十年里,她多少次坚定的拒绝了身边狂热的追求者,那样坚定的守候在条件根本不如自己的平凡男友身边,曾经的十年里,她多少次义无反顾的踏上拥挤的列车去看望日夜思念的爱人,可是分手的这一刻,一切都成了无从提起的冷笑话。提起了,就是纠缠,会更让人看不起。

她默默地收拾好行李,离开了男友读研的城市,一个人回到家乡,来到我妈妈所在的单位实习,她想开始自己新的生活却发现自己的生活早在十年前就已经丢失了。

当时我妈给我说这件事时我不知为什么特别难过,特别特别难过,我想起自己的爱情,想起身边无数姐妹的爱情,有哪个谈到了十年呢?

而十年的爱尚且可以被生活的残酷磨断,现在轻松说出的承诺和誓言在未知的将来面前又算是什么呢?

或许这个男孩儿的家人是理智的,劝自己的儿子和相恋十年的女友分手,因为两个人在携手前行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的属于两个世界了

于是,那些风花雪月执着坚持都变得那么陌生。

当时我妈就对我说,“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如果有一天你混得比他好了,学历、事业、收入比对方高,你当然可以选择不抛弃他、不嫌弃他,但最起码你是占在主动地位置上,反之,如果他的成就比你高,你就需要被动的接受他的选择,如果他坚持去爱你,那么很好,但如果他放弃了曾经的情谊,那么你连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觉得我妈说的很对,特别特别对。大学里的爱情总是看不清现实的,每个恋人都觉得自己的爱情是最最坚定的,可以历经千山万水而痴心不改。可是,真的走到最后的又有多少呢?而真的走到最后的,几乎都是两个人层次相当,也就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的两个人。

不要指望着爱情能救赎你的未来,不要有了男人对你的爱就幸福的忘乎所以失去自己,不要以为爱情真的是不离不弃,即使是真的不弃,看着对方家庭的冷眼和怜悯,你的婚姻真的能快乐吗?

我看过很多大学毕业后由于双方家庭不同意或两个人层次拉开而被迫分手的恋人,考研、就业、家境、城市……每一个关口都像是一个致命的死结,或许你真的很想去解开它,可你一旦解不开,就是分手。

说真的,我是个特别相信爱情的人,相信忠诚的存在也相信永远的可能。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也真心的为这些爱着的人们报以深深的祝福,我愿意相信、至少真诚祈祷这件事情只是个个例,并不能因此而否认了真爱的存在,我也相信这个世界上重情重义忠于爱情的人很多。但我不得不说,不管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请都不要在爱情的艳丽和沉醉中忘了提高自己,因为现实中真的有很多不可预料的事情,容不得半点盲目和侥幸,否则一旦遭遇生活的冷漠,便会措手不及。

爱着的女人总是很傻,把自己心爱的男孩儿当做天,当做地,当做全世界,于是,当他离你而去的时候,你自己的世界也跟着轰然倒塌。

在这里我不想去诅咒那个女孩儿的男友不得好死,也不想去咒骂那个男生的父母如何恶俗势利,我只想让我身边每一个爱着的女孩儿能清醒一些,告诉自己未来只能用自己的拼搏方可拥有,

我也希望那些心安理得的享受着自己年轻美丽的女友纯真的爱情和身体的时候替她们想一想未来。你真的能给得起你心爱的女孩儿一个幸福的将来么?

文章与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相关文章

  • Live out yourself

    About connecting the dots; About love and loss; About dea...

  • Every film is about love and lack of love.

  • time talks

    its all about time its all about life its all about love

  • 十里万里不如故里

    Back then we had dreams About literature About love And c...

  • Love diary 1

    It's not a real love diary, it's just a diary about love....

  • 荆棘鸟《THE THORN BIRD》读后感

    THE THORN BIRD A story about love but not just love! 此书是澳...

  • About Love

    The conversation meandered, affording us glimpses of one ...

  • About Love

    It is not easy To compose a poem With a meaning I love yo...

  • About Love

    金秋九月,伴随着桂花的芳香,我来到了人生的下一站——大学。和高中不同的是,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是非常自主的,学习时间...

  • About love

    整理 此刻是一棵草 聊得来,到底有多重要 作者 沐沐 小W把我们几个叫到她家。窝在她家客厅里看《猫和老鼠》。我们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About love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zdg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