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标题真长。作者G. 理查德·谢尔是沃顿商学院的老师,讲的是何为成功,我们如何才能成功。我还没看完这本书,今天也来不及写读后感,就把我看到的很有感触的片段拿出来分享一下。
关于成功的价值观在任何一个团体、组织内部都是隐形的,因为几乎没有人质疑它们的正确性。从你初降人世那一刻算起,在随后的漫长岁月中,无数条关于什么才是成功的讯息几乎能把你的耳朵听出老茧来。它们中有许多是在饭桌上产生的。在某户人家,父母在饭桌上对孩子说,“如果你考进大学……”在另一户人家,父母说,“等你进了大学……”在第三户人家,父母嘴里的话变成了“等你本科毕业了……”在第一家父母的眼里上大学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在第二户那里,考进大学是理所当然的;而在第三户人家,上大学不过是攀上更高阶梯必须跨出的第一步而已。
这段话是关于我们的价值观受到家庭和文化的影响的。我觉得作者对这三户人家的总结相当精辟。
“我们会坚持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我们都会死死抓住,绝不松手。哪怕我们已丧失了理智,但我们依然拥有勇气和决心。”
这段话是作者讲的一个案例,一个有家族企业要继承的人,他在哈佛毕业之后还是觉得自己并不想过企业家的生活,于是非常努力地去寻求当一个警察。他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心里想的就是这段话,这段话是他的曾祖父在创立他们的家族企业的时候,面对困境时,激励自己的。

这是一个网球运动员的例子。阿加西并不喜欢打网球,完全是因为父亲的高压,他才走上职业网球运动员的道路。但是他在反对父亲的价值观的情况下,并没有放弃在专业技能上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哪怕不喜欢,还是要做到最好。我觉得这个例子对我的激励是最大的。
人确实应该去追求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当自己还没有找到明确的路的时候,不应该放弃努力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因为这种追求的过程是积累能力的过程,这些能力将会在我们终于找准自己的价值观的时候,帮助我们更好地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
我可能最开始没有走上我喜欢的文学道路,但是我现在真的不喜欢经济学吗?我把经济学做到最好,也许哪一天就可以用在文学上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