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随笔 | 浅谈境界

随笔 | 浅谈境界

作者: 醉菰 | 来源:发表于2018-03-06 13:26 被阅读65次

        ——论冯友兰之人生四境界

      关键词: 境界 道德

      摘要: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的“人生的境界”一章中,将人生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分别代表了四类人:缺乏自我意识的人、做事动机仅仅是为自己谋利的人、行事为“义”(不为“利”)且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人、所作所为的了解超出了社会,而是到达宇宙之上的人——即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和宇宙的人。

      正文:境界是在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观上的广义的名词。多数时把境界划分几种,以质来区分,度来衡量。境界也涵盖很多很多方面。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一是晏殊《蝶恋花》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柳永《蝶恋花》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是辛弃疾《青玉案》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之一莫过于做人方面。而不同境界的人对世界给自己的反馈又是截然不同的。周国平说过: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无聊属于生物性的人,寂寞属于社会性的人,孤独属于形而上的人。

      而在道教,境界多指精神境界。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因而道教把人生分为三境界:天界、人界、地界。

      与道教的“绝圣弃智”不同的是,冯友兰认为“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人的自然状态;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则是人应该有的生命状态。后两种境界是需要对人生的理解和自我意识。而在这过程中,则需要知识与道德的约束,以及对自身的充分理解。这四种境界循序渐进,也与人的阅历和经验相关。冯友兰说:“其境界常不变者,只有圣贤与下愚——其余人的境界,则是常变的。”

随笔 | 浅谈境界

      自然境界,也代表了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状态,也代表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基础的两个阶段——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论中提到“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构成了完整的人格。因为人兼具动物性、社会性与超越性。而自然境界,则正是本我与动物性的体现。

随笔 | 浅谈境界

      “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之所应该有底。”在冯友兰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需要自觉地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即功利境界。从古至今,许多人的一生也就停留在功利境界。在古代,许许多多的书生寒窗苦读,只为图个封妻荫子。放眼现代,在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日趋物质化、功利化、实效化,求利、求欲、求更多更丰富的物质生活。而“利”并不存在所谓的对错。只是对利的追求,应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利”的渴望与追求并不可耻,因为人本就有私心,而所谓的“私心”也是人性的体现。从另一角度来看,“利”代表着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也是功利境界中人的内在价值的体现。功利境界相较于自然境界,多了对人本身的认识与思考。而在功利境界中,依然可以继续细分为几个阶段。

      一、出发点为自己而不计后果,甚至损人利己。不妨把这一类人归为功利境界中的初级阶段;

      二、出发点为自己而不损害他人利益,这一类人可归为功利境界中的中级阶段。而这也是在为人处世中须所达到的最低标准;

      三、功利境界中最高级的莫过于虽谋利为己但也倾向于让他人获利。在现实社会中,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人,能算是社会之中的优秀分子了。

随笔 | 浅谈境界

      关于道德境界,冯友兰提到:“了解到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与上面提到的功利境界中的“高级阶段”的差异是:功利境界的核心与本质是“取”,而道德境界则是“与”。道德境界是比功利境界更完善的一种境界。在此境界中的人,对人之性有所觉解。求自己的利的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的利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为。冯友兰将“利”与“义”对立起来,并将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称为“贤人”。

      处于道德境界的人,道德不仅是他们处世的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丁为祥教授来西电演讲时就曾说过:中国人从古至今的信仰便是一直存在于人内心最深处的道德。这种道德是一种对良心的拷问,也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所思考的底线。因此,当人处于最绝望的时候,道德便成为了人最后的精神支柱——也可以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埋藏于心底处的信仰。

随笔 | 浅谈境界

      也许对于一般人来说,能达到道德境界已经很不容易,然而冯友兰并不认为道德境界就是人生境界的重点。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不一定是有理想的人,而应当存在另一个境界——即天地境界,比道德境界的层次更高一等。只有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才能称之为“圣”。

      处于天地境界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他们拥有最高层次的觉解,不仅了解社会的“全”,而且了解宇宙的“全”。他自己不仅是社会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这种觉解便是“天人合一”。天地境界又被称为“哲学境界”。可以说,天地境界是至善境界。处于此境界中的人也真的能被称为形而上之人,对事物的理解达到了巅峰,并且保持正确的态度——即超成败,超贫贱,超顺逆,超生死。

      冯友兰还指出,人所享受的一部分世界有大有小,境界高者,享受的一部分世界大,境界低者,享受的一部分世界小。所谓的境界之高,莫过于《逍遥游》中“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人相较于这世间万物,相较于宇宙之大,实在是太过渺小。所谓至高境界,虽不能之,也要心向往之。

随笔 | 浅谈境界

参考资料:《人与永恒》  作者:周国平

        《中国哲学史》 作者:冯友兰

        《人间词话》  作者:王国维

          百度词条:境界

相关文章

  • 随笔 | 浅谈境界

    ——论冯友兰之人生四境界 关键词: 境界 道德 摘要: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的“人生的境界”...

  • 浅谈境界

    【七律】拙和王淑省姐姐 一一语真 奢谈境界本无才,焦虑今生怕白来。 千古仁慈承父母,几分博爱...

  • 浅谈境界

    最近遇到了一些事,让自己想起了在初中课本里学过的庄子与惠子的故事,让自己有了对当前的状况有了点新的认识。 故事讲的...

  • 【春天读诗】好一个添得黄鹂四五声

    最喜古人的小境界! END. 2017.3.7随笔

  • 2021-09-12

    爱的最高境界,接受真实的对方和自己! 《浅谈爱》 亲情之爱,爱情之爱,友情之爱~ 亲情之...

  • 浅谈人生境界

    人生的意义何在,我相信每一个年龄段的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我想我现在的答案是找到人生的道场。有人会说人要走出人生的舒...

  • 浅谈围城三境界

    “你是个好人,但全无用处” 我一般读书都很慢,但我觉得,有时候读一本书的收获却大于别人读十本书的收获,...

  • 浅谈摄影的境界

    自己偶尔会摄影,略有一些心得体会: 摄影有四种境界,第一种不带思考的,拿起来就拍,见着什么就拍,拍的效果是模糊,没...

  • 浅谈俗的境界

    文/随风 其实所谓的俗因人而异,随观者而异,评判出雅俗之分,其实事物本身并没有雅俗区别,而是人为的评价,而人类如何...

  • 2018-04-03 太极侃金1

    随笔1---- 浅谈交易系统 思维决定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 行为决定结果 -----“心即是世界” 有人说,市场是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 | 浅谈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zil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