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讲消费心理学的文章,大意是:每个人在心里都有许多的心理账户,比如日常开支账户、消费享受账户、自我投资账户、资本投资账户等。对于这些账户,我们都有不同的预期,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有些OL会花大钱买高价的奢侈品包包,但是却在吃上非常节俭。文章中的例子是,如果我们在去大剧院的路上丢了200块的公交卡,我们会继续选择去看剧;但是如果丢的是200元的用于买门票的钱,我们就会打道回府。所以,作者总结到在推销一件物品的时候,应当让从顾客愿意花钱的那个账户出发。
这可真是细思极恐啊,钻戒被赋予了忠贞不渝的爱情的寓意后,就从装饰品账户,转到了亲密关系投资账户。巧克力,情人节的玫瑰都是这样。
我反省了一下自己的心理账户:我对于美容、旅游、书、课程等主题的心理账户预期非常高,如果我有钱,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去花几万块买课程学。但是我对餐厅,化妆品,包包,演唱会门票,游戏点卡等的预期就不高。
我这种类型的心理账户分布模式大概是在线教育最喜欢的肥羊了。现在层出不穷的内容收费其实抓住的就是人们愿意投资自己,为了未来更大的回报的心理。投资自己的心理账户,多花钱,花多少都不为过吧。消费者一旦这么想,就会纷纷掏钱了。
但是,购买这个行为不等于我学会、理解、并且能够运用课程中的知识。我在过去也犯过这类错误,我购买了网上高额的语言学习课程,但是实际上那种一板一眼、纯语法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我。我虽然看完了所有的课程,但也是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而不是想要通过这次课程学到哪种水平。
所以,我们并不需要更多的信息源,而是需要更少且高质量的信息源。我们是看不完网上的所有课程的,所以必须有所取舍。确定方向,确定适合的课程,之后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吸收课程的精华所在。
另一方面,在报课程前和报课程后我们的心态也会发生转变。报课程前,我们是带着一种投资自己的心态,整个人都是正面的,感到一切尽在掌握,自己有了选择的力量。但是,报课程之后,由于课程所附带的时间限制、作业压力、同侪压力等,原本积极意义的课程学习却有了一些不美好的因素。我们会有一种为了完成而完成的心理,或者因为受到压力,而草草地应付了这个任务。这样的结果非常讽刺,我与最初的目标背离了。
我越发感到人是不会瞬间改变的了,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决定了我们队知识的处理能力、抗干扰能力、反思能力等等等。即使我们找到了世界上最好的课程,但很有可能我们在和自己消极情绪的对抗上、和拖延症的对抗上就消耗量大量精力,谈何吸收课程中的知识呢。
进步与成长果然是很复杂的事情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