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让孩子找到自己的自主性,自己对生命的安排和内在感觉,全部被安排的孩子相当于剥夺了他的生命自主权,只会让他陷入茫然和拖延。
2、孩子被安排被追赶,导致孩子生命的能量没有施展,所以导致孩子没法做自己。此时父母要改变现状:就是要停下来,此时父母不要带有任何进攻性—孩子再慢都不要催促;不要管。
3、关于上面伙伴们说的这点,想到了曾老师电影课《奔腾年代》的海饼干最开始的样子,在不对的驯养下,忘记了怎么做马,只是在马场上转圈圈。
懂马的驯马师让它在大自然中自由奔腾了很久很久,慢慢找回做马的感觉,最终成为了一匹千里马。
4、博思园会员分享:
孩子慢性子,内向,这些可能是性格原因,也可能是深层原因。
我们家哥哥也是慢性子内向,发现原因是安全需求高,细节要求高,慢热导致的。我们接纳他的本性,然后加大运动量,发现闪光点,多夸赞。
慢性子的孩子一般非常专注,爱思考,做事不急不躁,有始有终,结尾很漂亮,很有耐心,等等。
因为孩子在社会上会被比较会碰壁很多,所以需要父母建立一层保护膜,不被外界的暴力评价伤害,父母当好橡皮擦。
同时给孩子暗示:你以后会是参天大树,你的后劲很足,前面我们多让让别人,不去抢。
我们家哥哥2年级下学期跟着网校,新闻、运动、阅读、纪录片、电影等等项目一个个慢慢上,用时间的力量去积累,现在5年级,爱学习,后劲足。
我觉得跟着曾老师就两个关键:
第一,不管孩子是啥问题,玩游戏、慢性子、脾气暴躁、孤僻等等,都先接纳,先止血,停止内耗。
第二,建立新的输送能量通道,做好六大支柱板块,前期父母带着一对一输送内力,给孩子打好内力底子,然后慢慢孩子自己生成内力。目标是孩子自己内在能量满满。
父母对孩子表现的爱,有两种:
一种是父母猜测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觉得爸妈怎样做才算是爱(你揣测孩子是怎么想的)。
另一种是父母基于自身的文化基因,和受教育之后形成的爱的观念。比如说,有些人觉得自己省吃俭用,给孩子买最好的手机,就是对孩子表达爱意的方式;有人觉得为孩子学习减负,不压迫他做作业就是爱孩子的表现。
不同的人,对如何是爱孩子这事肯定有不同的理解。
爱也有种类和程度的区别。我来说一个今晚上的小画面,来看看爱的种类和浓度的问题。
今晚我和小哲在书房看电影,一岁半的小瀚跑过来凑热闹,大家知道,这个月龄的孩子最喜欢凑热闹了,哪里有热闹哪里有我。
孩子天然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凡是大人在看的东西,孩子都好奇,都要探究一番。
我看见小瀚屁颠颠地走到我身旁,挤进我和小哲姐姐的座椅中间,我看了他一眼,他没有要我抱的意思(这是之前家庭情景模式写下的基调,这种基调会决定了往后许多年我和他之间的行为尺度)。
作为父亲,我是很想抱孩子的,任何一个一岁多的孩子都肉墩墩的超级可爱,可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建立“不腻味”的亲子关系,我那一瞬间忍住了。
我只看了他一眼,见他瞪大了眼睛在看电影,根本没有想别的,我也就没有打扰他,由着他聚精会神地看电影。
过了一会儿,他居然自己搬过来一张小板凳,放在爸爸和姐姐中间,无声无息地坐着,目不斜视地盯着电影看,我见他那副认真的样子,好可爱,不要打扰他,由着他就这么认真地观看电影。
哪怕他可能看不懂,但是他对大家看电影这件事很好奇,只要引起了他的好奇,然后让他静静地观看,让他幼小的脑海里建立起看这种类型的东西是值得向往的,需要争取的感觉就行了。
任何方向都不是一瞬间就足以奠定的,只要多次、微量、持续地播种,就能促进一个方向的趋势形成。
有些网校会员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就不爱看有深度的国外电影,只喜欢看简单的大片,这就是口味熏陶的结果,前期的环境熏陶埋下的种子很重要。
今晚在十几年以后回头来看,在小瀚一岁多的这一刻就已经是这一系列的种子之一了,以后几年他还将会遇到类似场景好多次,因为父母知道如何有意地引导他的视听口味形成,不急不躁,多次微量,并且家庭中稳定持续地给予这些因素就行了,他肯定和姐姐哥哥那样喜欢这类视听信息的。
因为孩子很可怜,他逃不过父母为他们营造的最初的环境导向。
现在13岁的小哲在7年级整个年级的阅读理解、综合艺术厚度是鹤立鸡群的,其他人为何是鸡群呢?
就是父母不善于从小引导孩子建立高浓度的信息口味造成的趋势缺陷。她获得了年级中所有高素质老师的喜欢和赞叹,这也坚信了小哲对自我的认同。
这个画面重点不是说如何引导电影口味的,而是说,那一刻,父亲的心中得评估自己要获得哪一种爱?
一种是满足低层次的父亲的“亲昵需求”(就是把孩子搂在怀里亲一亲,并且渴望孩子需要自己,粘着自己,要求抱抱,有一股被儿子需求的感觉,很享受)。
另一种是,为了兑现更高远的目标而忍住这种需求和诱惑,更高层次的收益指的是帮助孩子具有独立精神,让孩子的未来获得更好的精神和气质。
经过两者评估之后,选择了高收益目标,从而放弃自己低层次的满足,这也算是一种延迟兑现吧。
父亲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在追求另一种更高收益的爱。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并非无情,而是谋求更大收益。
从外人的角度看来,我不说话,也不出手抱起孩子搂在怀里亲昵一番,似乎是无情的表现,因为别人觉得自己这样做是有情有义的表现,那么我不这样做自然容易被带上无情的帽子。
可是,孩子的长远收益是父母承担的,别人怎么看你不那么重要,关键是你要用自己的战略眼光用自己的方式去“实施爱的表现”。
因此,这个画面是解剖了爱的种类和浓度问题,我觉得大家都需要想一想,自己带给孩子的爱,是一米远的爱,还是一公里远的,还是一千公里远的爱?
孩子成长的细节,在放大镜的微观世界中,一切都是绚烂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