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的草摘自禤源思维密训营
概括判断(标签语言与行为语言)
标签语言:
是可以判断的,可以分析的,可以评判的
你什么都不行,你总是粗心大意,你根本就不用心,你太笨了……
其实本来是一件事儿没做好,让他有了这种表现。
本来没有大的影响,但是你却夸大给她贴了不行的标签。
贴多了就真的变成了这种人(标签语言导致自我设限)
行为语言:
通过对行为的描述,没有掺杂进来个人的主观判断或者评判在里面是很中立的,不带任何认知、评判、判断、不容易引起对方烦恼或者厌烦的语言(动作,宾语,事实的阐述过程如:我现在坐在电脑面前)
寻找摆脱标签:从小到大我们被以上所述中贴了哪些标签,拉出来,抛弃它。重塑自我。因为标签会让被标签人无法活出自己
①我从小被人说鼻子大后很不自信,经常会让自己真的觉的自己真的很丑,经常自卑,困扰自己到大后,发现这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于是才释然,也从生活和工作里面解脱出来。
②曾经也被人说字太丑后很不喜欢语文,导致不想上课,思想开小差,语文很不好,影响了学业
③从小被说腿太粗,于是一直不敢穿裙子。
我们与人相处需要实事求是
我们与人相处时要实事求是的娓娓道出事实可以用一个案例来说明就是我们与孩子相处时候面对孩子写字的不足可以说:
“你今天虽然没有写很好,但是因为是第一次写所以有点瑕疵没做好很正常,下次再写好点就好了,多写几遍就会越写越漂亮。我们人都是从刚开始的不优秀慢慢变的优秀,从刚开始的对事情的生疏慢慢不断巩固熟练变的做什么都很熟练,你就会越写越好看就好了。”
常常被过度表扬的人也会产生不优秀就是犯罪的想法。
一个小女孩常常被人夸奖真漂亮,于是收获了不少好感,却从来没有人夸奖说她学习好值的表扬,于是长大难免趾高气扬。
一个小男孩常常因为家庭条件好被羡慕夸奖高于自身其他东西的好评,以及太多人“阿谀奉承”,于是就出现类似于“我爸是李刚”
标签的中立性
不想被贴标签就不断优秀优化自己。
①提高自己处理事情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冷静度。
②被他人贴上了不好的标签后让自己对事儿有了感受度。所以我们常常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
③写出自己曾经被他人贴上的标签并逐个分析突破
对于标签的反应行为
⒈接纳行为
接纳的行为表现在事情发生的当下的感受比如做了好人好事后被夸,我们很能接受(人的大多本能反应喜欢被赞美。)
⒉无感行为
这件事于我无关无需重视(不一一赘述)
⒊不接纳的行为
比如公共场合被二手烟,孩子不睡觉,……沮丧,无奈,就是不接纳
以上接不接纳都需要对自己坦诚以待。
接纳与不接纳的正解
神经大条,宰相肚子能撑船,不代表自己能接纳,也许是麻木习惯了但是不代表接纳(表面接纳,内心烦恼累积容易产生疾病)
情绪与反应的接纳三角形、接纳线标示如下:
同样的事儿有的人可以接受有的人不能,每个人都不同,能接纳的点也不同。综合因素造成了我们可以接纳的面积就不同
做人需要掌握语言敏感~度~⒈与自身心情有关:
比如听孩子弹琴时心情很好,觉着嗯还行,今天谈的水平挺高,挺顺耳。
对比案例如:刚好下班,堵了两小时,回家孩子把家里又弄的很乱,这时候会想弹的什么破琴,难听死了,大吼。
释义:心情愉快,舒适,身体健康情况下,接纳度会宽。做事不顺,心情不好,烦恼多接纳度窄就会变的过去能接纳的事儿现在也不能接纳。
⒉跟环境场合有关:你要讲亲人的缺点,亲人说你关起门来说我会觉的没什么。但是如果在公共场合说就不行,接纳度就变窄接受度跟环境场合有关。
当然不排除也有的人死猪不怕开水烫(给个楼梯他就想上天丝毫无视他人感受或者得失与心情)
释义:关系好的说什么都不计较,关系不好的怎么说都不顺眼(缘分也有:善缘,和恶缘)~把握你想达到的目的和说话的效果,就是在你的内心对问题渴望处理的度
把影响、行为、接纳度与自身、环境、缘分、关系,看做一个三角形的关系。
三角形的三条边不断变化
可以接纳行为的范围和内涵也在不断地改变。我们对某个行为能不能接纳一定是事情发生时当下的感受。
理解了接纳线会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我们就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个完人不可能永远保持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接纳。
既然我们不是一个完人那我们身边的人呢?
三角形中间的部分可以看做面积~(s=½h三角形高度不变h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环境的场合,这些因素都是客观的因素,在一定程度无法改变,比如我们自身健康起来,心态好起来,底边会扩大,扩大后面积变大,心变大接纳线变长)
遇到不能接纳的事儿从自身开始改变心量包容力(其他事情做的好唯独碰到这类事情没做好,就可能是会刚好此类事情触碰的是我们性格里的短板,去完善优化短板就可以了)
也有可能外面有很多话告诉你,你的性格永远处理不了此类麻烦,但不去自己试一试怎么知道呢
外面听到的很多话都是错误的
不要因为错误的语言改变自己
积极的聆听有13个绊脚石,它们有哪些危害?
积极聆听,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做积极的反馈
什么是问题区的人?什么是拥有问题的人?
问题区的人比如:对方需求如果没有被满足,被情绪困扰着代表他人是处在问题区
拥有问题的人比如:我是第三方。我能接纳这种表现并且我没有受他人影响。比如我身边的朋友受到影响情绪不好(夫妻感情)(亲子关系),我帮忙化解却没有受到影响。
再比如我们公司拥有众多存在问题的人。
我们是拥有问题的一方:一问营里我们助教积极聆听他人、观察他人、协助他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替他人解决方法。我们只能启发他人思考帮助发散他人思维,给他人思考路径
例:孩子摔到了你直接扶起来是在帮忙解决问题,启发他摔倒了该怎么办是在启发他解决问题。
同事新买的手机昨天还在嘚瑟他的新功能今天坐公交车就被偷了,气的跺脚,于是很窝火,工作也没法做
“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我们认识的是想不通的点在什么地方?想帮助对方的点又是是在哪种模式下的?沟通有无效果~
1、命令、指示、
你给我打住别在这里抱怨了,该干嘛干嘛去。(对方会因此反过来向我们发泄情绪)平时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
2、警告、威胁、
你再不消停我就吵你鱿鱼,你最好赶紧别犟嘴让头听到了又该说你脑子进水了,或者影响到孩子后孩子哭了,会跟孩子说你再哭下试试……这会导致他人的叛逆,试探。
3、说教,教训,
谁没丢过东西啊下次小心点不就得了,你不应该这样讲,说不定是破财消灾呢?
你应该,你不应该~~~会造成他人负担很重。
也有可能导致对方自我防卫,为自己辩护,导致他开始疏远你或者他开始启发引导你:(得了吧你上次丢钱蹦的比我还高呢)说教改为启发和引导
4、建议提供解决办法,
你为什么不栓个链子啊,我建议你啊下次买新手机别再显摆了。
提建议的方法其实是在向人暗示,你不具备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如果他人接受我们的建议会阻碍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
帮对方想出解决办法,并付出行动,长此以往对方会因此形成依赖心理,如果对方不接受我们的建议对方就会形成抗拒心理。
用正确方法启发他自己思考
5、以逻辑说服争论、
其实是你自己的原因没把手机放在安全的地方公交车上的小偷多猖狂(你说的没错小偷是可恶可是你自己就没有问题吗?)逻辑说服争论,试图说服对方的做法,会引起他人的防卫心态和对抗性而不是积极的听从,如果我们过于强势还会让对方丧失信心从而对你有仇恨心理。
6、判断,批评,责任、
你的想法老是这么偏激,谁说现在社会上没有见义勇为的行为,你就是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老是怪小偷管什么用,这次丢了手机下次就长记性了(暗示对方愚蠢,判断能力差,没有能力)没有人喜欢被判断和指责,如果对方接受就会对自己形成错误的认知,如果不接受就会对我们有报复性行为:你也好不到哪里去。
7、赞美,认同、
嗯,你骂的真解气,小偷确实太可恶了,你这词用的可是没智了,说的真妙耶(赞美不相符)。赞美的方式会让对方觉的你夸大其词、虚伪(一个丑的人,你说美女你真漂亮,一个漂亮的美女你说美女真可爱)
8、讽刺,嘲讽、
连个手机都看不住你可真够没用的。
马上毁坏对方了的自我认知了,以后再也不会对你敞开心扉了。合理的把不好的话题正向转变例如(孩子被爸爸骂了,用社会性语言告诉她:爸爸是在向你演示社会上不好的一面让你知道存在社会上的不好的语言或者不好的事情,你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多多留神做好自我保护)……这才是不让对方有受挫感,并合理的认知事件。
9、分析,诊断、
你这个手机之所以被偷是因为加班累了,撞你的那个人八成是小偷(公开讨论别人的毛病缺点,没有正向影响也会让对方有受搓感)如果撞他的人不是小偷呢?毫无事实、依据……
10、同情心,使安心、
别担心啦,说不定就落到哪里去了,再好好找找,高兴点笑一个呗。
安抚的方式让人感觉我们不认同他的烦恼,不认同他表达情绪的方式,有时候可能还会对我们有强烈的敌意如:“说的简单,你自己手机丢了能笑的出来吗?……”我们的表达没有满足他人心理上的需求。
11、调查,问问题、
吆,这手机是怎么丢的,你感觉谁想小偷啊?报案了没有?你当时在什么情况下被偷的?谁偷的?被偷时候有没有感觉啊?……(问问题的原因往往是想通过分析找出对方的错误,既然知道回答问题会招致批评或者看不起甚至引起了长篇大论对方往往会避开正面的回答或者是说谎。
另外我们问问题也会导致对方的莫名其妙可能因此会变的更加焦虑和难过‘我都这么倒霉了你还没完没了。’
12、回避,转移注意力、
算了吧,咱们聊点高兴的吧。
得了,打起精神来别老想它了或者干脆对对方保持沉默,对对方的情绪也不予理会。
这种回避转移注意力的行为也实际上代表我们对对方是漠不关心的,暗示对方他的问题是不重要的不值得一提的,同时也等于暗示她对于所遭遇的困难,以及所遭遇的问题不如设法逃避(次数太多会导致一个人失去承担责任的能力)
13、抢脉式、
我也这样过,我曾经比你还怎么怎么样,……只顾自己宣泄不顾他人,侮辱,嘲弄都会带来很多问题对方对我们‘嗤之以鼻’是最能发生的画面。
这十三种绊脚石背后透露出来的声音就是你不行,你不对,你不好,潜在声音会令对方更加,苦恼,烦恼,并令对方面临更严重的情绪困惑
很多时候我们觉的别人出现问题要给他建议,这是大多数人愿意用的一种办法,帮他分析判断我们希望告诉别人到底应该怎么做?怎么决定?怎么选择?
我们帮别人选择,这是一贯的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
实际上如果对方一直处在情绪里面我们说的任何一种办法他都是听不进去的也根本没有心思来听。
先处理好心情,再做事情,如果心没打开的话,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状态,所以最终沟通结束问题还保留着,不能真正得到解决。
最终,对方如果一直处在情绪里或者需求没有被满足任何的说教、建议、赞美、分析、判断、都是无效的。
如果我们再来做出,命令,警告,威胁,再向对方证明你是错的、等等建议说教,着我比你强、表现出了我们对对方不信任。
信任就不会提这种建议了。
所以上述这些都是无效的沟通。是我们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绊脚石。
很多情况下我们就是这样,别人遇到问题时我们不相信别人可以解决。
所以我们才会着手替他来代替他解决问题。
而其实我们从一开始就强调了
真正的帮助是让他人自己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我们替人解决。
所以今天13种绊脚石,其实我也在想我平时是不是被别人用了这种方式在身上,我又是怎么对我的孩子、对我们身边的亲人用过这13种绊脚石呢?那么你呢?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都是受了别人的影响,我们从小就是这样的,所以我有了这样的习惯,那请问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些内容的话我们的家人他们知道吗?如果他们不知道那他们又是受了谁的影响呢?
认真的草欢迎大家下方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