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韭月韭日忆韭菜成长

韭月韭日忆韭菜成长

作者: 斯普林的成长进度条 | 来源:发表于2020-10-28 23:49 被阅读0次

    >>>特殊的日子<<<

    9月9日真的是个特殊的日子,早上通勤的路上听新闻,美股动荡,特别是科技股回调,顿时感觉不妙,联系到上周五美股大跌,昨晚继续大跌就感觉一幅大事不好的样子,但是鉴于今年已经看过几次熔断了,我就没好意思用大跌这个词。

    上午朋友圈的情绪指数拉满了,看到至少4条朋友圈跟股市动荡有关,我看了一眼自己关注的几个指数,然后决定暂时将我眼睛闭了起来~

    晚上回家的时候,看到雪球上已经段子满天飞了,就决定还是记录一下我这个成熟的韭菜的成长史吧~

    >>>从记账开始<<<

    自己真正对“钱”或者说财富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应该是从18年开始的,那时候花了几个月备考初级会计,然后真的算是重新认识了一下什么叫资产。

    然后觉得开始要记录一下自己的现金流,所以六月份的时候下了一个记账软件开始记账。

    基本上也就是这样的记账,自己设置分类,然后记录花销,没想到 还真的就默默的坚持了800多天,现在基本上每次花钱以后 都会顺手就记录一下,感觉有了这习惯以后,真的就慢慢的有了掌控自己金钱的能力。

    不敢说每一分钱花出去的钱我都记录下来了,但是保证95%以上的花销都被记录了,我还是很有信心的。后来机缘巧合,看到支付宝有一个活动 用积分可以换一些知识付费的课程,那时候知识付费火的的一塌糊涂,然后我马上就换了。

    当时是从简7理财开始听的,学了一个最简单的资产配置理论,然后觉得不够,就去网易云课堂上面看了所有的免费理财课程,例如现在还依稀记得有个《力哥教你理财系列》,接着看了一本基本是财商入门的《穷爸爸富爸爸》。

    为了转行找工作又拿了证券,基金的从业证书,当时觉得也算是学了一点东西吧,就开始想试试买一点基金。

    >>>第一笔投资笔记<<<

    资产配置~

    风险投资比例过高  不过都不是我的钱。

    标普和纳斯达克指数的配置 太高了

     如果能盈利就及时卖掉 

    A股指数比较低 不用的闲钱可以适当定投进去,

    不过近期还是先存钱吧,现金流根本就没有,

    很畸形的财务结构。

    等工作了需要钱的时候就没有了。

    所以先定个小目标 存1W!!!

    2018年9.28号

    保本型

    纯债券:2100

    建信养老 :1000

    风险投资

    沪深300指数:2000

    中证500指数:  2000

    标普500:   3000

    纳斯达克:  4000

    2018.11.11号

    赎回 

    沪深300  1903   亏97

    中证500   1896   亏104

    纯债          2123  赚了23

    纳斯达克    3619   亏了381

    标普           2785      亏了202

    共计760  亏损688 手续费72

    现在回看当时的操作 真的是又好气又好笑,自己一分钱没掏,当时应该是找我妈拿了1.5W说自己学习金融财会知识小有成就,准备去买点基金练手。

    应该算是融资入市,刚好遇到18年10月美股小崩,A股下探2640那个时候,双十一因为想买东西直接就割肉清仓了。

    >>>与钱的亲密接触<<<

    第一次失败的尝试以后,19年上半年开始负责家里的装修,第一次掌控一笔钱如何花出去,还真的有点忐忑,慢慢的从原料的选购到跟材料商砍价,一点一点的建立关于金钱的概念。

    本着不该花的钱不花,不该省的钱不省的,一次又一次的货比三家,一次又一次的跟商家讲价,慢慢感受到了钱来之不易,小城市各种材料商价格不透明,又没有平台保障,虽然很讨厌讲价。不过你还价的时候,发现动动嘴皮子一下子就能省出一个月的伙食费,那种感觉真的不知道怎么形容,该高兴呢还是不高兴呢。

    然后偶然听设计师朋友说装修其实可以贷款,而且发现银行装修的利率很低,当时应该是3.7%  (今年同样的装修贷利率只要2.5%!!!放水来的不要太明显)

    这么低的利率,简直就是在送钱,随便存个保本理财一年都有4.5-4.7%,直接贷了一些钱,导致自己提前体验上了还房贷的感觉。每个月可支配收入的40%都用来还贷了,真的惨啊!

    不过转念一想,相当于变相强制存钱了,也就平衡了,然后19年7月正式开始领工资 过上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己养活自己的阶段。

    >>>学着掌控财富<<<

    应该这么说,随着自己开始挣钱以后,才真的对钱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之前一直都是靠着家里的生活费和我妈给的信用卡活着。因为读书的时候离家远,可能也是出于担心吧,为了怕我有什么急需用钱的时候可以拿信用卡救急一下。

    现在回忆学生时代,完全对于花钱没什么概念,也不是说花的很厉害,就是不理性,对比从前来说现在的消费水平直接是断崖式的下跌。

    之前学生时代2K以下看到喜欢的鞋子可以马上买,耳机也是必须最新款,偶尔听一下音乐节,泡个吧,看个话剧什么的。同事之间流传着一个段子,自从自己挣钱了,再也喝不起星巴克了。哈哈哈,现在每次消费的时候,自己脑子里的锚定价格,就是我每小时的薪水。

    一旦想买个东西,我盘算一下要上多久的班才能挣回来,用这个方法给我不理性的消费冲动降降温。

    慢慢开始审视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建立了记账习惯,明确了自己的收支以后,在开支没有找到好方法的情况下,尝试着节流。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首先也是记录自己拥有控制权的物品,了解自己到底有什么。

    基本上所有的东西我都分类记录了下来,其他的涉及一些隐私我就不放图了,有时候盘点一下自己的东西,才发现手表和钱包都是12年买的,不知不觉陪伴了我八年。然后理想状态就是根据这个资产负债表,有计划的更新,给自己一种虽然我花钱了,但是我花的很理性的感觉。

    >>>韭菜初长成<<<

    如果说,之前都是不断的认识和尝试掌控财富,疫情的时候应该是我第一次深刻的思考风险这个问题。当时一直在封城,家里除了我几乎没有了收入来源,刚好三月开始美股熔断,重新开始以不同的视角来思考财富。

    又重头开始看理财的书籍03.15读完了《小狗钱钱》,20号美股已经多次熔断了,感觉是个机会,但是又觉得自己的实战经验还是不够,害怕像上次一样盲目,紧接着03.21号就看了银行螺丝钉的《指数基金定投指南》。

    然后四月份疫情好转,武汉解封以后回到广州,感受到的是更加的萧条,从前繁华的商业街将近一半的店铺都关门了,小区仍旧处于封闭隔离状态,同时境外输入的防疫压力还是很大。

    直接就打消了投资的念头 ,开始想着深挖洞,广积粮。

    当时真的很悲观,开始报复性存钱:

    20.04.03 买入180天定期理财 年化4.35%

    20.04.14 买入30天定期理财 年化3.50%                    

    20.04.22 买入90天定期派息理财  年化4.25%  

    20.04.28 看完了《黑天鹅》 一书,更加坚定地开始存钱了。    

    20.04.30 买入360天定期派息理财 年化4.75%

     预期配置180,90天派息的存款保证在没有经济收入的情况下自己可以独立生活半年,然后30天派息的存款可以随时支取保证流动性。

    直到六月初,刚好在珠江新城上班,有一天工作日早上发现商场里人特别多,跟之前印象中的萧条景象有了很大的差别,然后仔细观察周边的餐厅逐渐恢复了堂食,人流量也慢慢多了起来,当时就真的就那么一瞬间觉得经济开始复苏了,可以开始第二次投资尝试了。

    当时的笔记记录了资产配置逻辑:

    美股虽然下跌但是又回到了高位,特别是科技股偏高,看好国内的经济恢复能力,上证50处于低估值区间,然后可以赌博性的大量买入,等着估值修复。

    后续如果美股下跌可以配置一些海外资产,

    以及提高债券配置的比例。

    预计风险投资仓位是债券30%,国内30%,国际20%,低估值的行业基金20%

    实际操作没有遵守纪律,感觉美股太高了不敢碰,感觉A50低估,所以就大力买,然后预期消费回暖就把国内和国际的额度都给了A50,然后低估的额度给了消费,债券也减少了额度。

    于是有了06. 08号的操作:

    上证50分两次买了三分之二的仓位也就是66%,

    剩下的主要消费基金买了16.6%, 债券买了16.6% 

    而且一口气把子弹全部都打完了。

    然后06.19我就把他们卖了。

    当时应该是思考了一下,这样不理智的投资行为风险很高,虽然是抱着赌博的心态,但是自己胆子还是太小,依然觉得消费有点贵了,然后A50的估值也不是低估了,直接就止盈清仓了所有基金。

    接着就开始思考,用一种怎么样的资产配置去平衡自己又厌恶损失,又想赚点钱的心态呢?思索了半个月06.29开始对自己的资产进行重新配置:

    1.总资产的30%存180天的定期存款,取名叫失业保障金,为了维持失业以后能够养活自己半年。

    2.总资产的20%存一年的定期存款,取名诗和远方,为了自己一年以后可以出去旅游存的。

    3.总资产的10%,留作维持日常生活的现金,放在余额宝里。

    4.剩下的40%全部都用来进行基金投资

    当时看中了支付宝的投顾服务,想着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一定比我做得好。然后买了20%的帮你投,剩下的20%自己去买低估值基金。

    接着20.07.03看完了《贫穷的本质》 一本,又开始担心风险的问题,然后给爸妈配置了保险。同时找爸妈融资了一笔,答应给他们10%的年化收益率,基本就是总资产扩大到了原来的四倍,也算是拿到了第一桶金吧,不过自己还是很保守,暂时都存到了4.5%的定期里面。

    刚建仓银行以后,七月份就迎来了一波爆发行情,然后每天都很开心的看收益,然后同事之间也开始讨论起了基金。然后那个时候感觉自己飘了,觉得我自己买的基金涨的比帮你投这种投顾还要好,以及帮你投也就是买基金组合,我可以自己规划一套基金组合。

    然后我07.21号就卖出了帮你投,其实也就是自己仿照资产模型构建了一个投资组合。

    07.24恰好有一波调整,我又一次性建仓完成。基金进本就是从帮你投的优选基金池子里选的,然后我挑了几个规模大,费率低的。

    不会研究基金经理,而且一直觉得基金经理不一定能跑赢指数,虽然知道这个想法不一定正确,不过目前还真的就是这么认为的。

    目前的风险投资还是占总资产的30%,其中:

    宽基指数 40% :沪深300 和中证500各20%,主动基金和增强基金各一半。

    低估45%  其中是银行30%,港股8%,红利7%

    债券15%  其实主要都是可转债

    买宽基纯粹是因为自己觉得水平不够,然后如果闭着眼睛不知道怎么选的话,就干脆买大盘赌国运吧~仔细思考了一下,背后的原因认可以下说法:

    目前的房地产吸收了大量资金,然后处于横盘太,央行又处于量化宽松的状态持续释放资金保证流动性。所以长期看好股市。

    与之相反的说法则是,因为经济恢复超过预期可能收紧货币政策所以短期有风险。

    但是我是准备3-5年持有的,因此不考虑这个问题。

    然后买银行和红利的逻辑也就是因为低估,都这么便宜了,每年的股息还不错 干嘛不买呢?其实买银行的问题,在雪球上看了各种讨论,都好像有自己的道理和逻辑。我就不发表意见了,问就是买低估等待估值修复。

    卖出红利ETFC 类基金,完全是之前好奇,尝试了一下新基金,所以选择C这种短期持有费用不高的,不过当自己开始构建投资的原则和纪律的时候,就严格按自己的规划走,也是加上自己现金流管理不善,导致花呗差点还不上,所以就卖出了。

    每个月都在极限的现金流管理,9-28号用花呗,然后28-9号用信用卡,然后基本已经舍弃了利率1.5-1.7%的余额宝,直接把现金存到7天派息,可以随时取出来的理财里面。这个行为导致有次吃饭,想买单的时候,只能用现金支付,及其尴尬的是,100的现金都没有,哎 后来长教训了,留了几百的现金应急。

    20.07.28 看完了《财富自由之路》然后08.20看完了《生活中的投资学》,慢慢的开始系统性的构建自己对于理财和投资的思考。更加坚定自己的操作,以及思考一些除了基金投资以外的别的问题

    如何去衡量一个生意赚不赚钱?

    一个好的企业要看什么指标?

    什么才是好的战略?

    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

    在每一次想买卖的时候,要求自己写下来为什么买卖的原因,以及慢慢的尝试去设定一些原则,例如不追高概念和高估,例如现在的消费,医药,科技。然后不断的重新回看以及审视自己当时的认知,再进行校准。不为了过去的错误操作而后悔,反正成长的代价,目前还是付得起的。

    不断的问自己:

    为什么当时做出这个决定?

    为什么觉得贵了或者便宜了?

    买的究竟是期望着什么?

    卖了又是因为什么?

    慢慢的能开始回看之前就是草草翻过的《穷查理宝典》和《原则》这种看不懂的书,总觉得不就是买股票嘛,每次都在说哲学,人性,逻辑。现在才慢慢体会到点感觉,不过还是不能精准的把握一些正确的废话,或许是段位还不够,能力圈也没拓展。

    不过目前心态还好,投入的资金不多,但是也足够自己肉疼的,先慢慢尝试着吧。

    昨天听了得到香帅说要构建系统性的金融思维。刚巧最近就在看开始看《金融思维》,正想要构建一个对于金融的基本扫盲认识。

    基于目前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圈,我最近真的感觉是低估的,因为近期以及以后中概股都会回香港上市,同时两天之前看了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说香港必然是中国资本的出海口。然后本着行为就是认知的变现这个知行合一的准则,直接就买了恒生指数。

    目前又开始飘了,觉得科技在回调,然后银行还没有启动。考虑要不要直接入手股票。因为目前有持续的工资收入,就把基金当做存钱了。在想要不要直接入手一些股票,例如60%基金,然后40%股票,但是还看不懂财报,不会分析基本面,感受不到股民的情绪。

    如果让我闭眼买的话 我可能还是会买低估 不过股票不像指数,不知道什么才算是低估。话说回来,指数低估就是真的低估嘛?

    哎,还是等我过段时间想通了再来聊这个吧~

    美股翻红了,我这个成长中的韭菜可以安心睡了。

    (以上仅仅是个人的思考,同时也是个人的投资行为,欢迎讨论,不供参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韭月韭日忆韭菜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zph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