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相亲,其中有两场的参与者中80左右的站一半,算一下80年出生今年是三十七了,在北京这座城市里,大龄未婚男女很多,近40岁未婚的也不少,晚婚是目前中国的国情之一,因为年轻一代对自我、对家庭的观念、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有更独立的意识、更高的追求,除此之外从未婚青年年龄的大龄化我们还需要意识到一个问题——生涯规划的缺失。
最近在读吴沙先生的《遇见生涯大师》,其中第十章的标题是“马上35岁了,还在用工作麻痹自己”,这一章里作者处于事业基本稳定但总觉得心里空空的状态,他遇到了著名生涯管理学家唐纳德·舒伯并与之对话,当然这些经历是以作者实际成长为背景的“穿越”故事,舒伯先生认为“生涯的组成不是只有工作,我们的生涯由我们选择扮演各种生活角色时所从事的活动组成。”而且,不同的生命阶段有其典型的任务,也就是阶段的重心,那对应到不同的阶段生活角色分别的精力比例也不尽相同,而作者所处的阶段应该分配给配偶的时间在其生活角色中并没有出现,所以实际上他的感受是由于角色失衡引起的。
生涯规划并不是让我们事事都要做好计划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地走,也不仅是时间维度的生涯规划,而是提供一些规律性的参考,符合规律的是大概率事件,所以在从经验中总结出的规律性知识的指导下,我们减少了走弯路的概率,就像大自然的规律是春耕秋收,那我们在春天就要辛勤地耕地、播种,才可能在秋天有所收获,即便收成是收诸多因素的影响,但若连播种都还没有,其他也就都是空想。
回到我们的生涯也是同样的道理,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重心,要对不同的角色分配一定的时间,而所谓的重心有过程也有结果,重心若是过程则需这个阶段去进行,重心若是结果或者包含结果可能就需要在前面的阶段开始耕地,而前面的阶段则不可忽视这一看似不紧急的操作,属于这一阶段的典型任务则需给予这部分角色时间,就如春天的时候不能想着离秋天还远呢,不着急耕地播种,当然一年能出好几茬的粮食排除在外。
如同作者在文中的问答,为什么现在的人生活的不幸福?一些人只专注于单一系统而活,也就是一维度的成功,比如将全部重心放在工作上,当今的大龄未婚者也多是某个角色占用了配偶这一角色的时间,生活角色的失衡到一定程度会直接影响生活状态,当意识的失衡了,就需要对某些角色进行舍弃或者重新平衡时间比例。
在两场偏大龄的活动中,会看到有些参与者“愁眉苦脸”的样子,看得出他们对生活有不舒适的感觉,这与前面谈到的生活角色失衡多少应该是有些关联的,我们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生涯的规划也是如此,当我们意识到生活角色是需要平衡的时候就是最适合开始的时候,首先找到自己不同阶段对应的重心,然后,站在自己生涯的系统层面思考和分析,平衡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找到平衡都是要从向内观、认识自我阶段重心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