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经进入了个人的35岁危机期,职场的动荡,家庭的压力,个人的成长,让这个不大不小的中年人,越发觉得捉襟见肘,不再是鲜衣怒马的追风少年。
从小到大,大部分人的人生的剧本就是平铺直叙的,是线性展开的。
上学读书,6年小学、6年中学,4年大学,有的还会研究生3年,加起来就是近20年。
然后,懵懂地走进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当好一个螺丝钉。
之后,就是攒钱,恋爱、结婚、买房、生子等等,完全是“社会钟”的节奏。
看似是人生顺遂的模样,如果能够在35岁之前,完成这样人生必答题,估计也算是人生赢家了。
可是,最奇妙的就是变化,“黑天鹅”越来越多,你永远不会知道,在你人生的延长线上,会出现什么。
就说比较重要的职业吧。
你一生会从事几分职业呢?
我以前觉得,一辈子在一份职业上深耕,做到越老越吃香,是毋庸置疑的。
现在,各大厂的裁员潮,也波及到了我的身边,想要一直干一个职业,是社会发展制约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互联网的程序员也开始跑滴滴,办公室的白领们骑着电动车开始送外卖。
这是生存的迫不得已吗?
时代在变,我们也要变。
有研究表明:普通人一生平均要更换3-5份职业。
网络上也随处可见“3年内请做好失业的准备”“珍惜你的老板吧”等职场忠告。
我也在想一个问题:如果40岁的时候,失业了,怎么办?
40岁正是当打之年,距离退休还有20多年的时间,一技之长已经不能养活自己的话,那就,再发展一个一技之长吧。
混沌学院创始人李善友提出了“第二曲线”的概念。
所有人的第一曲线,都会出现衰落的时候,在它消失之前,一定要开始打造第二曲线,接续自己的人生成长与发展。
我的第二曲线,是阅读与写作。
在阅读中增长自己的认知,拓宽成长的视野,发现更多的领域可能性。
而写作,是自我梳理的过程,是深度思考的工具,也是复利效应的最好平台。
关于写作的具体好处,以后再专门写文章分享。
重要的是要先有“第二曲线”的意识,可以先是一个副业的尝试,然后慢慢发展成为主业。
也可以是一项爱好,日渐精进,直到足以为身边人提供价值。
千万不要抱着幻想,在现在的工作上浑浑噩噩,想着躺在功劳簿上干到退休,那是不现实的。
利用现有的工作平台与资源,培养一些可迁移的能力,积累一些不同领域的人脉,为打造个人的第二曲线打下良好基础吧。
以上的文字逻辑有些乱乱的,但是基本的意思表达出来了。
问问自己吧,你的第二曲线,是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