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参加1000天视频演讲+写作挑战的第739天。
看到一个新闻,辽宁沈阳,一个妈妈连续2天带着叛逆期,读三年级的女儿“捡破烂”计划的视频火了,并且瞬间走红网络,引来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据妈妈说女儿不爱学习,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都不起任何作用,最后决定带女儿捡破烂,让孩子体验这种苦累的生活。
有网友表示认同,说现在的孩子都不好管,尤其是学习不好,爸妈不舍得打,骂重了又担心伤了孩子自尊心,做出意想不到的极端事件;不骂呢,内心又过意不去,看到孩子不听话又忍不住生气,真的很为难。
说这个妈妈带女儿捡破烂,让她体验生活的苦,知难而退,而且最后达到一定效果了,女儿看开始自己不会的试卷,也承诺考进前三名。
首先行业不分贵贱,捡破烂是一个职业,也有它的社会价值,因为有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换来的财富,并不可耻。
好在这个妈妈声明是为了让女儿体验辛苦的生活,而不是说看不起捡破烂的,不然一定会引起很大公愤和争议。
这个行为我不认同的地方是对孩子的引导,视频中孩子是考虑到捡垃圾很丢脸,为了保住自己面子选择拖鞋。这种威慑,只能一时起作用,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在《放弃的艺术》中,提到科学放弃的第一步是要认清目标,而目标分两种,一种目标叫接近型目标,一种目标叫回避型目标。
接近型目标是设定这个目标,是为了实现它;回避型目标是不想发生什么事,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
例如我们自己想结婚,和妈妈想我们结婚目标可能不一样。
我们自己想结婚,是想能够获得幸福的生活,这是接近型目标,我们会为了这个目标找一个如意郎君,这个看看,那个瞧瞧,谨慎选择;
父母想我们结婚,是担心我们嫁不出去,不要年龄越来越大没人要了,所以安排我们相亲,赶紧找人嫁人。
孩子因为害怕自己过“苦日子”而学习,和喜欢学习就是两个不同的目标。
而两种目标类型在一个人身上非常固定,如果从小你是一个接近型目标的人,一辈子可能经常是一个接近型目标的人,很难改变。如果从小就是一个回避型目标的人,你这辈子都是为了避免倒霉才去做事情。
我们到底是接近型还是回避型目标的人,就取决于我们童年的时候,父母是怎么对待我们的。视频中带女儿捡垃圾的妈妈,出发点就是让孩子避免“不好好读书走上捡垃圾生活”,而不是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或者期待自己想要的未来,而有好好学习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