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又名仲春之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王,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春分这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南半球与之相反。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 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 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3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春分时节,我国民间有放风筝、吃春菜、立蛋等风俗。 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 地理上,从理论上说,全球昼夜等长(参见晨昏蒙影)。春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 这天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春分之后,北极附近开始极昼,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结束,极夜开始,范围渐大。 春分的季节现象与时空状态,用左河水的四句诗概括为:“风雷送暖季中春,桃柳着妆日焕新。 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