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一下班,骑上车子赶回家,换衣服,洗澡,刮胡子,出门参加活动。活动的地点距离我住的地方比较远,出门顺手坐uber去地铁站。我不喜欢迟到,所以一般时间都会提前计划10分钟出门。车上和母亲聊微信,说着这几天的安排,需要加班完成工作,需要健身,跑步,做饭,参加活动,总之回不去了。
母亲发着语音说:“没关系,忙的话就别回来了,我明天也要去上班,你好好安排你的事情,十一再回来吧。”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莫名的有些酸楚。
“嗯嗯,我十一回去,这几天项目刚开始,要处理好多数据,准备材料,我就不回去陪您啦,休息的时候去舅舅家吃个团圆饭吧。”
简单寒暄了几句,母亲就去忙活工作了,而我还在长安西路上堵车。
中秋长假期间,学生回家、旅游,出门的人比往常要多好几倍,一个红灯过不了几辆车,公交车都要排长长的队,更别说地铁上拥挤的人群,大包小包,抢了座位就眯着眼,插着耳机休息。大都是去北站坐高铁,飞驰向远方的家乡。
我是个恋家的孩子,可是却又要奔波在社会的涡流中。
2.
前天在家敷面膜的时候,父亲发微信视频给我。我举着手机,和父亲聊着。
“你脸上是个啥东西,黑不溜秋的。怎么整的跟非洲回来的一样。”
“哈哈,敷面膜,最近皮肤不好,贴着玩的。”我嘻嘻哈哈的拿着手机绕绕左半边脸,又绕绕右半边脸,“吓唬”父亲。
“本来就黑,别整这些没用的,中秋节回家吗?”父亲说话的语气和以前不太一样,变的缓慢而安静。“要是回去多陪陪你老妈,一个人在家都没人陪她吃个月饼啥的。”
“回不去了,要忙一些事情,等十一的时候好好回去陪陪老妈,你啥时候回来。”
父亲在视频那头,抽了口烟,吐出长长的烟气说:“不知道,最近这边也忙,一直出问题,还在弄。你好好忙你的事情,好好学习,多学英语,认真工作。”
父亲的三句方针:好好学习,多学英语,认真工作。
其实父亲想说的更多,但是话语停留在了喉咙,又咽了下去,然而在父亲抽第二口烟的时候,我都懂了。
岁月无声,人的脾气也越来越温柔吧。
3.
姥爷和姥姥去世的早,母亲身边只有父亲和我。爷爷在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也离开了爸爸,现在只有奶奶一个老人。
奶奶一个人,一大早起来吃点早饭,穿好衣裳去广场跳舞;中午买好菜,简单收拾着,开着高压锅煮面条;下午端着小板凳和其他爷爷奶奶在楼下打着一毛钱的麻将;晚上听听秦腔看看戏,睡觉。
哦,对了,还有养狗,挂着铃铛在脖子上,跑起来就会“叮铃铃”的响着的,长不大的狗。
小时候,奶奶怕我乱跑,就给我脚踝上绑了三个铃铛,每次走到哪里,都会“叮铃铃”的响着。
“邱洋洋,洋洋,跑哪去了?”
“叮铃铃,叮铃铃。”
“邱洋洋,起来起来,吃面面。”
“叮铃铃,叮铃铃。”
“邱洋洋,跟奶奶买菜去。”
“叮铃铃,叮铃铃。”
“邱洋洋,又在地上尿尿,看我打你。”
“叮铃铃,叮铃铃。”
“邱洋洋。”
“叮铃铃。”
那三个铃铛,一个在我床头,奶奶一针一线织出来的狗狗脖子上挂着。一个在奶奶的柜子里压着,时不时拿出来看看。还有一个,在身边。
奔波的人们,请放下手上的工作和繁忙,好好看看他们的双鬓,早已在一夜之间斑白;好好看看他们的容颜,那些岁月在脸上刻下的无情的刀痕;看看他们的身躯,曾经坚挺的脊梁已经弯曲;看看他们的双手,叙述故事的那些老茧,风雨中,寒冬中的摧残。
奔波的人们,请回回头,看看他们。
哪怕就一会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