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文明的灯

中国文明的灯

作者: 文化学者黎荔 | 来源:发表于2023-08-28 10:45 被阅读0次

作者:黎荔

钱穆先生在20世纪初的北京大学执教中国通史时,对春秋乃至秦汉时期作出这样的论述:“近人好以罗马与汉代相拟,然二者立国基本精神已不同。罗马乃一中心而伸展其势力于四周。欧、亚、非三洲之疆土,特为一中心强力所征服而被统治。仅此中心,尚复有贵族、平民之别。一旦此中心上层贵族渐趋腐化,蛮族侵入,如以利刃刺其心窝,而帝国全部,即告瓦解。此罗马立国形态也。秦、汉统一政府,并不以一中心地点至势力,征服四周,实乃由四周之优秀力量,共同参加,以造成一中央。且此四周,亦更无阶级之分。所谓优秀者,乃常从社会整体中自由透露,活泼转换,因此其建国工作,在中央之缔构,而非四周之征服。”

在立国精神上,钱穆先生认为,罗马是先有一个核心,然后将这个核心扩展到周边,进而征服欧亚非。这看似好像和秦统一六国有相似,实则不同。汉朝不是以中心分散四周,而是中央其实由四周汇聚而成。在政治制度上,罗马是一种贵族制,人民分成贵族和平民。这与中国完全不同,中国的领导阶层是分成两类的,就是“王室”和“政府”。汉朝中叶,由宗室、外戚、将军组成政府,并且以后逐渐形成所谓的“士”。隋唐,由士族门第,再变为科举竞选。因此,考试在中国文化中之所以重要,在于教育是我们政权的一部分。通过教育和考试,要传授的不是知识,而是组建政府。由贵族阶层构成权力核心的罗马,与政权构成比较复杂、四方之民有参政机会的中国,两种文明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路向:

“罗马如于一室中悬巨灯,光耀四壁;秦汉则室之四周,遍悬诸灯,交射互映;故罗马碎其巨灯,全室即暗。秦、汉则灯不俱坏光不全绝,因此罗马民族震烁于一时,而中国文化则辉映千古。”(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出版)

钱穆说古罗马文明辉煌宏阔,好比一盏巨大的灯。但是古罗马的灯只有一盏,照耀着广大的帝国。而中国文明就不一样,不只有一盏灯,是四壁皆灯,满堂皆灯。大地上星星点点,密布着文明灯火。所以,中国文明气运绵长,有顽强的生命力。蛮族入侵古罗马,铁蹄把那巨灯踏灭,古罗马文明就终结了。而中国文明五千年,几经危难,向死而复生。钱穆对中国文化的拳拳之心在此表露无遗。当时国难当前,钱穆自身也深受颠沛之苦,目睹百姓流离,民族危亡,连同幼时熏染的民族情怀,决定了他对“本国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寻求中华民族永久生命之源泉,提炼中国文化精神,梳理中国历史嬗递脉络的学术立场。

2015年底,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在《芥子之中的灯》一文中,曾引用过钱穆这一段文字,评论作家刘亮程在新疆的一个山村菜轩沟的“木垒书院”建设。他说菜轩沟是芥子之微,然而,芥子可包容大千世界。“木垒莱籽沟文学艺术奖”是中国最低的、也是最高的奖。因为,中国之灯,也在这芥子之中。古中国,很多村庄是明亮的芥子,村庆不仅是生活场域、经济聚落,也是文化保存、传承和生长的地方。中国不在别处,就在此处。到了现代社会,村庄正在塌陷,文化的灯也在次第熄灭。村庄正在变成无机的村庄,流失了文化,自身不能发光,但还可以欣慰的是有刘亮程这样的人,长住在菜籽沟,让乌鲁木齐的家空着,在菜籽沟种地、办书院,天天和老乡打交道,把消失的庙重新盖起来,把画家,摄影家、诗人带到这里,还办了个“菜籽沟文学艺术奖”,努力使一个村庄重新成为一个有机村庄,一个活的、有文化生命的地方。刘亮程努力让一个村庄重新成为一盏灯,通过召唤可以为乡村赋能的游子归来,和外界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换,使乡村焕发出自身的熠熠光芒。只要不同地方这样的灯还亮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四壁皆灯、满堂皆灯的中国文明,一定会历劫而重生。

这是一篇非常温情庄重、富有信念的文章,读完之后真的非常提振信心。燃灯者,破愚暗以明道。我相信,在我们这片茫茫广大的土地上,在苍凉乱云的天空下,有许多燃灯者,凭着一盏灯、一口气,要把中国文明精神气传承下来。他们在大时代的缝隙里生存,一直在坚持,不管时代,不问恩怨,中正平和,不温不火,点燃着一盏荧荧的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可歌可泣的品质,正是在这种守护中得到了炯炯烛照,得到了保存、传承和生长。

正如当年的西南联大,就是这样一个耀如星灯的传奇,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校的师生,突然面临日寇来袭的灾难,其中一所更化为灰烬。大批师生在国内辗转迁徙,避敌逃难。经过数月的流离辗转,在湖南长沙找到栖居之所,但日军的炮火迫使他们不得不再次逃离。近300名学生和十几名教师,历时68天,徒步穿越中国最蛮荒险巇、贫穷落后的地区,侥幸躲过匪患与兵灾,最终来到西南边陲的昆明。此后8年里,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泥墙教室里让知识之灯长明、自由火种久存,他们用执著和艰辛,为中国的人才培养、文化承续、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前辈学人的身上,我受益最深的,是他们对人类永恒进步的信仰,对于中华文明气运绵长的信心。每个人都只能拨亮属于他的那一盏灯,照亮他脚下那一小片地方。仓促而动荡的大时代中,我们只是一点点微光,但是,微光可以吸引微光,微光可以照亮微光,最后形成一束改变时代的光明力量。即使黑暗如磐,一灯如豆,总有一个人在坚守,总有一件事要完成,茫茫人海,燃灯守望,不喧哗,自有声。不久,星样的远远近近的灯,定会漫山遍野。

相关文章

  • 010 萤灯文明

    7小时后,蓝星附近。飞船进入了蓝星的引力范围内,翻涌地大气散逸层气流笼罩包裹着整个星球,飞船正匀速穿过这片区域,彭...

  • 浅谈当下中国商业文明

    中国文明具有漫长的历史,但在大多数时间里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近百年来,中国文明的跨越式发展,使得中国文明由农耕文明直...

  • 读《中国何以文明》:作为文明中国的复兴

    尽管中国已经作为世界经济大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关于未来中国何去何从却成为争论的焦点。当然,从积极的意义来看...

  • 韦陀文明与中国文明—徐达斯

    韦陀文明与中国文明。 近代研究中国文明最有影响的人物是王国维,他对中国文明的贡献在于提出二重证据的理论,认为地上的...

  • 说文明话做文明事

    众所周知中国是文明古国,“文明礼仪”,“文明话”,中国的很多事物、习俗都被贴上了“文明”的标签。所以,当越来越多不...

  • 心性文明

    作者/李慧 心性文明, 是点亮心灯,温暖世间,灯灯相传,灯灯相照,回归心灵的家园; 是同修共办,共修共学,互帮互助...

  • 文明肇始 帝王之州

    世界五大文明体系中只有中国文明体系未断裂,原因在于中国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共生和互补,每当黄河文明遭遇冲击和劫难...

  • 中国的陶器文明

    在二里岗和二里头文化之中看到了很多关于陶器的文化,在中国史前世界里就有最早的仙女洞陶器,在祭祀礼节之中也都用到了陶...

  • 中国灯 中国红

    摄影/文案 郑灵悦 最美不过中国红 最美不过中国灯…… #发现生活中的美# 摄影+后期:郑智嘉也是小智 地点:都江堰

  • 文论集2: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体系

    中国文明何以可能重构世界文明体系? [摘要] 新时代下东方文明圈的核心——中国文明的重新崛起,必将重构近五百年来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文明的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zsg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