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教授莅临三好网指导调研,并为三好网广大教师做了题为“新常态下互联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的主题报告。在此特将王教授的报告做了梳理,以供大家交流学习。王佐书教授坚定不移地认为:学习理论是第一性的,教学理论是第二性的。教师要根据学生怎么学来研究怎么教,一起来看吧!
一,具备塑造学生知识结构的意识、能力和方法
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是如何互相联系的?
有科学家说:学生学到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它在头脑中会有短促的斗争,很快就会在头脑中挥发掉。
所以老师要有塑造学生知识结构的意识、能力和方法。学生的知识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是不断变化的,因为知识在不断拓展。
二,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
学习是极为复杂的现象,现在还没有一种理论可以解释各种各样的学习现象,但是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学,来解释学,谈他们对学习的看法。
有专家说:学习理论是第一性的,教学理论是第二性的。教学理论是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派生。学习是极为复杂的现象,教与学是一对的,针对学生是学,针对老师是教,所以,教也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
众所周知,小学生学习生字要经过7个步骤:识、念、写、意、范、练、用。老师不论怎么改革,教的前后次序可以颠倒,教的时间长短可以调整,但这7个步骤必须完成,因为这是学习理论决定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老师今天教给学生一个算盘子,明天教给学生一个算盘子,但是你有能力帮学生把算盘子串起来,做成一个算盘么?一个算盘子和一堆算盘子的功能是有限的,但是一个算盘的功能是无限的。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你能给学生做好这个算盘,让它发挥算盘的功能么?
这就谈到了知识结构的重要性。知识结构完整,思考问题完整,得出结论完整,因此采取的措施完整。如果知识结构不完整,思考问题就会出现遗漏和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的措施就不一定全面。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塑造学生的知识结构?
身为老师,你敢说敢下结论是因为你知道学生的学习基础,你对整个知识体系是清楚的。你教小学五年级的课程,就要知道他们前四年学了什么,五年级以后学什么。这对老师的要求是极高的,你教给学生一碗水,就得有一桶水。
三,为学生做好铺垫
机械学习的东西没有迁移的价值。
而有意义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它的内容,就能够和他头脑中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
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条件的。当条件不具备的时候,要想办法让条件完备。关键是看到条件并不断地满足条件,这是教师的高明之处。
对学生而言,有意义的学习要具备两要素:1.让他想,他愿意想;2.让他学,他愿意学。
如果让一年级学生讨论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就不具备有意义学习的条件,虽然他们很有积极性,但是他们没有知识基础做铺垫。这是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
今天学习的是一连串音节,跟他原来的有关知识能建立什么联系呢?他只能死记硬背,机械学习。这则是有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即要求所学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和人头脑中的有关知识建立的是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小孩背九九乘法表,只知道七八五十六,你要问他7个8等于多少,他就不知道了。因为他没有知识基础,和他头脑中的有关知识不能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给学生做好铺垫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新知识总是停泊在旧知识的锚桩上。
当学生没有锚桩的时候,你能给他建立一个锚桩,当他忘了这个锚桩,你能给予适当的提醒,让他把知识联系起来。
简而言之,就是学生知道了什么,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
这个问题,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把它解决了。即:温故而知新。
四,了解学习的五个水平
1.记忆水平的学习
我们不能盲目地反对记忆水平的学习,比如学习英语的单词,就得背诵。我们之所以反对记忆水平的学习,是因为学生应当理解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但学生不愿为为什么付出努力,而简单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
2.理解水平的学习
知道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3.融会贯通水平的学习
限于一本书的知识,学生前后熟悉。我主张一横一纵一综合。一横指一章一节的复习,一纵指把有关的知识穿线,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在这样的基础上,就形成了一综合。
4.概括水平的学习
概括化迁移理论被广泛使用。学生学了A,之所以能迁移到B,是因为学生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性的原理,把A的原理全部或者部分概括到B上来,使B得到解决,学生就完成了一次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当这样的转化次数多了,形成了学生稳定的心理特征,此时学生的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作为老师,你们在教学过程中能进行有效地概括吗?你的知识结构中,你所教授的这门课程,能有多少条概括性的结论?
5.创新水平的学习
老师要有创新水平学习的方法和理论。
其实,学生不能够准确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是目前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这就需要老师能够给学生练习时第一时间做出反馈,并对于错误尽快进行指正,让学生学会做一类题,而不是一道题。对老师的责任心、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老师要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奥问题通俗化,抽象问题形象化,零散问题系统化。
年轻教师要用理论来武装自己,用理论武装起来的老师是最有后劲儿的老师。
五,教师的三大基本能力
1.表达能力
关于老师的表达能力,有四大忌:忌口头语,忌半截话,忌尾音太轻,忌习惯性动作。
教学是一件怡情的事情,教师的教态具有神奇的教育力量。
2.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
老师要知道学生在哪个地方卡壳,在哪个地方产生负迁移。此时老师就是桥梁,要起引导作用,为学生打比喻,让其形象记忆。
3.行为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老师要塑造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一节课要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质量有了,内容也教出去了,如果前后顺序不一样,学生获得的能力也就不一样。
六,课堂教学中的例题,要精雕细刻
老师要注意例题的设计,要精雕细刻。例题是有目的的,紧密性和典型性是选择例题的标准。给学生选择的例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而不是根据教育部的标准和老师的水平来定。
例题有9大类型,分别是:1.理解性2.巩固性3.复习性4.检查性5.启发性6.训练性7.指错性8.综合性9.结构性,老师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例题。
除此,老师在例题设计上要有艺术。
1.时机的设计
什么时候拿出来对学生最有效。
2.难度的设计
习题难度到什么程度,对学生的提升最有帮助。
3.题量的设计
不是让学生漫无边际的做,可以设定一个目标,看学生在1小时内能做多少题。
4.方式的设计
采用什么方式把习题拿出来让学生练效果最好。
七,让学生“爱学、会学、会想”
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这就对老师提出了高标准要求:让学生爱学、会学、会想。
老师都想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让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对教学条件的要求,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要求。
好的教学方法是不能原版复制的,因为教学方法是一种艺术,具有不可模仿性。每位教师的素质不一样,知识结构不一样,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会教的老师吸收优秀教法的思想精髓,并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而不是学习优秀教法的皮毛,照搬别人的套路。
写在最后:
以上7个方面,是作为一名“会教”老师的强有力的基本功。
教学是门艺术,愿所有老师都能将这门艺术演绎到极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