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感到不解,唐诗人李景为何会用“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这样美丽的诗句来描述古时学子参加进士考试的情景?
唐朝的考场一般设在贡院的东西两廊,时间往往是正月、二月,常常遇到雪天,长安尚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大雪天在廊檐下席地而坐,还要冥思苦想作答卷子,那滋味实在是相当不好受的。
唐之后历代的考场环境并无多少改观,甚至有的朝代更加恶劣。明朝永乐年间,早期的考场建筑不过是一些木板搭成的棚子,而且时间在春、秋季,京都的天气很寒冷。考生进考场要受到严格的检查,一个个搜身,如果发现哪位私带范文、资料、纸条等,立马送交有关部门严办。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考棚,考生进入考棚以后,要从外边把门锁上,即所谓“锁院试贡”。
考棚内以火炭取暖,蜡烛点灯,所以一不小心就会引起火灾。明朝正统三年,举办秋试,第一天考棚就着火了,许多试卷被烧毁。明英宗天顺七年春试,贡院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烧死了九十多个举人,几乎没有生还者,而且遗体面目难辨,无法核对籍贯,不得不合葬在一起。
我因而感到不解,执政者为何如此的缺失“人文关怀”的胸怀呢?为士子们创造一个稍稍优越的考试环境,并无需花费太多的财政支出,从而不致于因考试而酿出人命的惨祸?
便是把考试的时间更动一下也好。为什么非要选在天寒地冻的季节呢?为什么不把时间定在六月呢?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祖国的六月,空气湿润,气温宜人,在六月天举行全国性的大考多好啊!
然而,今日,我重温李景的诗篇,却有了别一种感悟。
且看一看李景的诗作:
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
霭空迷昼景,临宇借寒光。
似暖花消地,无声玉满堂。
洒池偏误曲,留砚忽因方。
几处曹风比,何人谢赋长。
春晖早相照,莫滞九衢芳。
显然,在诗人的眼里,难熬的考场感受一点也看不出,莫非是因了诗人已经金榜题名,心中惟有喜悦,早把身临其境的残酷忘到九霄云外了么?
我想一定不是。我还认为,当权者亦并非缺失“人文关怀”的胸怀,甚至,我揣度,他们的眼光是冷峻的,是深沉的,是独到的。试想,将被国家选拔上的士子,日后将被委以重任,如果很短暂的酷寒日子即不堪承受,经不起考验,他们的身体素质,他们的心理素质,是不是很值得怀疑呢?来日如何承接重任?
我想,诗人李景一定看出了这点,所以,他能够用“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来肯定俊才们的淡定风度了。
从而,我为自己的曾经不解感到汗颜。如果“群才”在空气湿润、气温适宜的六月里参加全国性大考,他们的风度是不是显得逊色了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