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eyond feeling 》一书中作者提到,人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I'm not ok, you are not ok.
2.I'm not ok, you are ok.
3.I'm ok, you are not ok.
4..I'm ok, you are ok.
细细想想事实如此,可绝大部分上的观念均没有上升至第四阶段,直到人生走到尽头,自己还在第二或第三阶段中打转,难以突破。而第三阶段"I'm ok, you are not ok."也正是今天要分析的主题,为什么我们就是见不得别人的好?
分析之前,我们先来想象一下,"I'm ok, you are not ok."的状态究竟是怎样的?我很好,你不好,直白的翻译就是这次刺耳,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心态更是如影随形,随处可见,包括我自己都经常冒出这样的想法。说的严重一点,这简直就是一种"心理疾病"。病入膏肓的人多不知,还自以为是地到处兜售自己人为创造的"优越感"。
既然把它当作一种病,那么从医学的角度我们来对这种病进行一下科学的诊断。先从病人的"临床表现"开始分析,这种病人经常将别人的不好挂在嘴上,一有什么责任或错误第一时间先想办法摆脱自己责任,经常选择性地忽略别人的优点,对别人小小的缺点就事论事,还经常用双重标准来对待自己和别人,靠将别人的"不好"公布与众或与自己的自认为的"好"来提高自己的优越感。那么"病因"又是什么?在这种病人的观念里存在这样一个价值观:世界是零和竞争的,你的胜出意味着别人必须出局。在他们的脑海中,"双赢"的概念是根本不存在。可为什么会这样呢?继续深挖下去,我们会发现所有的背后都有"自卑情结"的影子。正是由于自卑,我们才要比较,而这种比较的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夸大自己的好,缩小别人的好;漠视自己的不好,紧抓别人的不好。用自己的好来和别人的不好进行比较,无非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相对价值,可这样的比较哪有什么意义?正确的做法,知道每个人的独特性,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是每个人身上都有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我们不要比较,只管成长。
这里我还想做点补充,"见不得别人的好"的人,多半在个人成长期没有父母的鼓励和关爱,但成年后多表现为自卑及缺少安全感,对于他们来说,别人的不好,就是自己的好。人类整体来说均会有这样一种倾向:我自己相关的东西都是好的。最为简单的例子,爱屋及乌其实就是这样。在他们或我们的脑海里,这样的自我比较,更像是一种意淫,毛用没有,只能加深你对别人的偏见,增加你的傲慢和无知。可为什么自卑呢?自卑能克服吗?答案是肯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卑情结,只是有的人通过后天自己的不懈努力,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了自己的真实价值,也不需要自己再进行比较。我也是为什么现在在某个特定领域或行业内有成就的人,更容易看到别人的好,而且可以从每个人身上看到自己要学习的地方,其实他们已经提升到了第四阶段。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才能避免自己陷入"见不得别人好的陷阱"呢?原因分析完了,解决措施或是对应的治疗方案是要出炉的。所有的答案总结成一句话:运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来狠狠地改变自己的观念。突然想到一句话"觉察那一刻就是改变的开始。",其实就是培养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关于什么是"元认知能力"请自行百度。观念的转变主要表面在两方面:第一,这是世界是个非零和博弈的世界,是一个可以共赢的世界;第二,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均有优点和缺点,你要做的是看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利用之,以别人的缺点作为提醒或警示。当这两个观念建立起来,那么下面你要做的就是,用你有限的时间来向你接触和交往的人学习,用来狠下决心地成长。"一念一世界",别让昨天的阴暗影响明天的光明。
为什么见不得别人的好?别傻了,把发现别人不好地方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学习别人的好,这样你的世界观将再次改变。况且,别人的好与不好,真得和你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个世界对人类的宽容度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