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矿务局一共有70年代有五个矿区。现在破产了,都卖给个人了。国有资产就这么成了个人发财渠道。看着痛心啊。
我父亲在矿山工作了一辈子,由于他能写能画的,所以参加工作几年就调进工会,工会当了二十多年。
工会这个位置在矿山挺尴尬的,没什么油水不说,接触的最多的是处理工亡事件,总要和工亡家属到交道,所以要想干好也挺难的。
在七十年代的时候,我们矿务局df煤矿发生了一次井下电缆燃烧事件,事故造成了70多个矿工的死亡。
也就是那时候安全责任制没有这么严格,要是放到现在估计没有领导掉脑袋,起码蹲大狱的要有几个。
了解点矿山的都应该知道,矿井的格局总体来说就是一个大的循环系统。
一般都是俩个井口,一个是入风,一个是回风。
说白了,就是新鲜空气从一个井口抽进去或者吹进去,在矿井里面走一圈以后从另一个进口排出去。
再简单点你就想成是一u型管,你从一边往里吹气,你吹气的这边就是入风井。气出来那边就是回风口。
费这么大劲解释这个,是一会要用到。大家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行了。
事情开始的起因就是个小火灾。
就是在矿井最深的地方,也就是u型管道底部,一个电缆着火了,由于开始的时候没及时扑救,造成燃烧的越来越剧烈,同时还引燃了一部分的煤层。
当时井下据说有300多个工人。
由于是在子深处失火的,所以烟都顺着回风道往上走,开始死难的人是在回风道中部工作的人。
因为他们发现有烟上来,再往上跑是绝对跑不过烟的。
顶着烟往进风道跑,也是难逃厄运。
所以说着部分人是命理注定难逃这次灾难的。
而在回风道底部工作的人,在有经验的老工人带领下,顶着烟都跑到入风口那边,虽然也有人离的距离稍远点,没能冲过着火点,但是这时候大部分人还是有幸存的机会的。
大部分的人顺着入风口开始往井上跑。
这时候井口的调度也知道井下失火的消息,他一边跟矿山报告,一边做了个错误的决定,可能是担心新鲜的空气会加剧井下的燃烧,他把给井下送风的风机停了。
大家应该能明白的,本来烟是顺着风飘的,一下子没有风了,烟就开始四处飘了,所以入风口里慢慢的也有烟了,但是速度还是没那么快。
可以想一下当时的情景,一大群矿工,穿着矿靴,在30度角度巷道里,踩着滑溜溜的枕木,一路向上奔跑。
从井底到地面的直线距离大概是2000米左右,在平地上这不算什么,但是在那种条件下,正常走要走大概四十多分钟。
(我曾经下过井,也走过,所以不会算错。)
风机一停,烟进了入风口。
这些人开始害怕了,都在拼命的往上跑。
就在失火20多分钟以后吧,矿上的安全人员和矿去领导到了井口。
这时候在回风道那边有些离井口近的人已经跑出井口了。
而入风口这边的人离井口还有一段距离。回风口已经有浓烟冒出来了。
矿领导听了跑出来的人汇报,说回风这边还有人没跑出来,而且烟很大,他们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以为井下的人从回风这边跑到多。
所以下了一个决定,重新开启风机,改变风向,让风从回风道吹进去。
也就是说回风和入风翻过来了。
就是这个决定,断了入风口逃命的矿工的生还希望。
当入风口有逃到快点和开始离井口近的人跑出井口的时候,井口也开始有浓烟冒出来了。
矿领导知道了入风口也有很多人在逃命,准备再次改变风向的时候,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事后一统计,当时在井下工作的300多人,除了在两个井口附近作业,还有蹬矿车逃出来的,另外加上跑的比较快的,共有七十多人遇难。
出了事故以后,矿务局紧急抽调个矿的工会人员参加事故处理。
说白了就是到井下收尸。
我父亲也参加了。这些都是后来父亲讲的。
他会所当时的情景真正的是惨不忍睹。
真正在回风道中部遇难的,只有20几个人。还有几个是在失火现场附近,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在离入风口井口一百多米二百多米的地方。
有的人还保持着向上爬的姿势,有的人很冷静,还找了块木板,自己躺在上面,安安静静的去了。
但是毕竟是七十多个生命啊。
父亲说,吧尸体都整理好了,用一辆平板车,每次一个车上放两具尸体,用白布盖好。
运尸体就差不多用了一个班的时间(8个小时)。
然后抬到井口的浴池,七十多具尸体,已经把浴池地下放满了。
父亲和其他的工会干部给每具尸体洗澡,然后换上一身新的工作服,再把尸体抬到礼堂去。
他们都是边干活边落泪,实在太惨了。
以至于每过一阵就要换几个人来做这些事。因为真是受不了这大量死亡造成的冲击。
事情已经过去30多年了,我也不想评说谁是谁非,就是想说说这件事,让大家都知道当年还有几十条生命,消失在深深的矿井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