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毛诗传》说:“青衿(jīn),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孔颖达疏解:“《释器》云:‘衣皆谓之襟。’李巡曰:‘衣皆,衣领之襟。’孙炎曰:‘襟,交领也。’衿与襟音义同。衿是领之别名,故云‘青衿,青领也。’”——“衿”就是“襟”,就是“交领”。交领是什么样式的?
《毛诗传笺通释》说《汉石经》里把“衿”写作“䘳(jīn)”。
《说文解字》说:“䘳,交衽(rèn)也。”又说:“衽,衣䘳也。”䘳、衿(襟)、衽到底是什么关系?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这样注解的(大意):
《尔雅•释器》说:“衣眦(zì)谓之襟。”孙炎、郭璞都说:“襟,交领也。”《诗•郑风》里的“青青子衿”,《毛诗传》说:“青衿,青领也。”《扬子•方言》说:“衿谓之交。”
“䘳”字在隶变过程中,一变为“衿”,再变为“襟”,都是一个字。(首先说明䘳、衿、襟的关系。)
但是《尔雅》所说的“襟”,《毛诗传》及《方言》所说的“衿”,都不是《说文》所说的“䘳”。(然后说明隶变之后䘳、衿字义在使用中的区别。)
《尔雅》、《毛诗传》及《方言》都是从衣领方面来解释的。
《礼记•深衣》里说:“曲袷(jié)如矩以应方。”(方形的衣领似矩,表示要方正。) 郑玄《礼记注》:“袷,交领也。古者方领。如今小儿衣领。”
《礼记•玉藻》里说:“袷二寸。”郑玄注解:“袷,曲领也。”
《礼记•曲礼》:“天子视不上於袷、不下于带。”(看天子,目光上不超过其衣领,下不低于腰带。)《礼记•玉藻》:“侍於君……视带以及袷。”在这两处,郑玄均注解为“交领”。
“袷”字是表示“交领”的正字,衣部,从“合”。《左传》里写作“襘(guì)”(《左传•昭十一年》:“衣有襘,带有结。”襘,从“会”。)从“会”与从“合”是一样的意思。《毛诗》、《尔雅》、《方言》都写作“衿”,大概把“衿”、“袷”当作古今字了吧。
(衿就是袷或襘,袷就是“交领”——衣服前襟左右相交而形成的领口。)
许慎《说文》说:“䘳、交衽也。”这个“衽”是指“掩裳际”的“衽”。
(《仪礼•丧服》说:“衽二尺有五寸。”郑玄《注》曰:“衽,所以掩裳际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凡言衽者,皆谓裳之两旁。”)
“衽”遮挡衣服前幅与后幅的交接处,因此叫“交衽”。“䘳”是“衽”的名称,据此把衣服的正幅称“䘳”,正幅与衣领连接成一体,因此又称“领”为“䘳”。说文的“䘳”字的“领”的意义是逐步推移引申而来的。
许慎一定是溯源“䘳”、“衿”的本义才这样说的,大凡发“金”声、“今”声的字都有控制约束的意义。约束于衣服的领口处还是前后幅都没有关系,不妨碍用同一个字。《汉石经》说:“青青子䘳。”
综上,“青衿”或“青䘳”,指青色的衣领。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