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闲话古诗词
一个不会读诗的人,该俗气了

一个不会读诗的人,该俗气了

作者: 蓝籽 | 来源:发表于2017-01-23 00:34 被阅读0次

    文/蓝籽

    图/网络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也是一种表达情感与美感、体现想象与现实的艺术形式。在这里,笔者将从《诗经》里几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切入,以略窥“采诗观风”下的文学世界。

    集市

    古者天子命史采诗谣,以观民风

    “王官采诗”,又叫“采诗观风”。《左传·襄公十四年》载师旷之言曰:“《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夏书》今已不见,若师旷所说有据,那么,在夏代就有政府派专门人员在一定时节到民间采集意见的做法。沿至后来,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诗论》则谈到了采诗者的构成:“举贱民而蠲之”。而汉代也有文献记述了关于“采诗观风”的做法,如《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原来,“采诗”最初是观民风的一种做法,各地的风俗人情、人民的心愿诉求都凝结在那几句简洁明朗、口口相传的诗歌里了。古代的明君便是以“采诗观风”的方式来落实“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采芑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

    顾颉刚先生曾指出:“诗经里的歌谣都是已经成为乐章的歌谣,不是歌谣的本相。”显然,采诗官是必定要对采集的原料进行或深或浅的加工的。而台湾学者屈万里更是从文辞、用韵。语助词、代词几个方面论证了“国风篇章的形式不类民间歌谣的本来面目”。或许,国风篇章循环往复、重章叠唱,正是一种加工的结果。

    说到文辞用韵,就必须谈谈雅言。缪钺先生认为“当时于方言之外,必有一种共同之语言”,消除因地域辽阔而导致的方言隔阂。采诗官在采集加工诗篇时,即是用雅言“比其音律”。如带有“薄言”、“曷”、“胡”、“何以”、“谁”、“伊”及“此”这些字词的句子,在“国风”和“雅颂”中高度一致:“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被之祁祁薄言还归”。雅言或许就是采诗官们留在诗篇里的独特印记吧。

    可惜的是,中原夏音失传,如今只有在江浙还能听到。而《诗经》,大概是古人留下的让我们还能够领略古音韵美的宝藏了。

    在水一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歌源于生活。华夏辽阔的地域和民族古老的风俗成就了不朽的诗篇,表达着各种饱满而真挚的情感。其中,自然不乏缠绵悱恻的爱情。无论是《邺风.谷风》里“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弃妇被弃的哀怨痛苦,还是《周南.桃夭》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嫁娘的希望憧憬,亦或是《墉风.桑中》里“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情人的炽灼热望,都让人为其中缠绵浓烈的情感唏嘘不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诗经》的开篇,这也是《诗经》里知名度最高的句子。值得一提的是,这篇同样吟咏爱情的《周南.关雎》似乎一直被人们误解着。《关雎》以雎鸠之雌雄和鸣喻夫妻之间的和谐相处,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关雎》并不是一首爱情诗。从人称形式和篇中器物两个方面来看,将《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这样的编排次策,并不是无因由的,反映的是周人对婚姻、夫妻恩情的重视。

    美丽的诗篇,同样美丽的情感主题,会一直为华夏子孙吟哦咏唱着。

    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

    《诗经》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饱满热烈之情,还有待人处世之道。在《唐风.蟋蟀》中,诗人借蟋蟀坦率真挚地吐露心声,表现了一种士人立身行事的态度:既要及时行乐,又要有所节制;既要充分享受人生,又要保持忠于职守的精神和忧患意识。这似乎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尽管《蟋蟀》所表达的价值观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对士人处世方式的一种思考,但对现代生活也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它不要求我们像浮士德那样不断地去冒险去寻求刺激;不要求我们像西西弗斯那样不断徒劳地推巨石上山,也不要求我们像教徒那样去修道院禁欲苦修,不食人间烟火。在乐与苦、忧与安中立身,只循本心,好乐无荒。

    诗歌的魅力莫过于此吧。诗法自然,情景交融,两三句诗便将人带入一个情境,那里有忧伤凄美的哀怨苦楚,有发于内心的情理感悟,还有对美好世界的倾情歌颂。

    一个不会读诗的人,该俗气了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不会读诗的人,该俗气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ao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