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
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阿长有四种称呼,即“长妈妈”“保姆”“阿长”“阿妈”。另外,还有一个真名应是“什么姑娘”。共五种称呼及“名字”中唯独“阿长”这一称呼最贬意且不常用。只有祖母或“我”憎恶她的时候这样叫她。按理说,因一时的好恶对别人称呼多变是童真的天性,可作者写此文时已四十五岁,保姆去逝也已二十七年。是年,作者对保姆的感情应是沉淀后定格在了敬重、感激与愧疚层面了。从全文看,尤其结尾一句确是如此,之所以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恐怕更是如此(为了把保姆的形象与对她的情感刻在心底,不然不会为一个无名的小人物独写一篇文章)……既如此,为什么该文题目中不用最亲切的称呼“阿妈”,退一步说用“阔气“客气””的称呼“保姆”呢?用“阿长”这一称呼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及写作初衷协调吗?
无独有偶,《大堰河——我的保姆》也是怀念保姆的文字。文中的“大堰河”实际叫“大叶荷”,即村庄“大叶荷”名的谐音及误写。作者一直这样叫,直到五岁分离前并未用第二种称呼叫‘她。该诗发表于1933年,当时作者仍以为“大堰河”就是保姆的真名或称呼,直到40年后的1973年作者回故乡时才弄明白原委。可鲁迅对保姆的一切称呼全记得且深知其含义。怀念的文章中用这样的称呼是否合适还是另有深意?
【我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