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所别的人是自己最深爱的人,所以这个离愁就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伴随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路不尽。这里我们还可以展开论述的是什么呢?就是用春水来比喻离愁,也是唐宋文人惯用的手法,而欧阳修将这种手法用的出神入化。我们举一个别人的例子,像唐诗里面像诗歌里面:李涉《再宿武关》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像李群玉的诗《雨夜》它有:
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李璟的词(就是李煜的父亲宗主)《摊破浣溪沙》: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煜的《虞美人》更典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欧阳修的这两句词是化抽象为具体,言瞬间于久远,在写愁的这个诗句当中,可以称得上达到了极致的境界,可以说是炉火纯青。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这似乎由陌上行人就转笔写到楼头思妇。整个下片都是行人对居者的想象。上下片的关系,这首词写得好是什么?它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递进的关系。上片的结尾,已经讲到自己的离愁是迢迢不断,无穷无尽。于是这位深情的主人,便不由得进而想象对方此刻也在凭高望远,思念旅途当中的自己。这个想象其实也是申一辰的写法。所以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也显示出这个女子思绪的缠绵和深切
接下来一句叫楼高莫近危栏倚,它是行人在心里面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与嘱咐,他就是说你那样的凭高倚栏远望,又能望得到什么呢?这很自然的引出最后两句,楼高莫近危栏倚,这句也是用典的,是化用了《西洲曲》的句子,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你要不说这两句你看不出用典,所以这个用典又是平白如画,也是欧阳修词的特点。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是对前一句的一种补充,也是这个行人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的一种情景。因为我们看展现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芜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她所思念的行人更在春山之外,是渺不可寻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两句,不但写出楼头思妇那个。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也透露了她的一往情深。
这种情,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陪伴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词的主人公是一个。深刻理解他所爱女子心灵美的这一个男子。因此我们可以做了这两句的总结。就是这首词,上片是写行者的离愁,下片是写行者的遥想,这个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个词境也就更加深远了。
这样看《踏莎行》,就是欧阳修的一首很著名的代表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