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学而第一(8)

《论语》学而第一(8)

作者: 妙行如涣 | 来源:发表于2020-09-10 17:49 被阅读0次

     

    君子之道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能真正坚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学习笔记:

    (本段关于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学习能使人不闭塞;另一种是连着上面一句讲,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即不重导致两个结果,一个是不威,另一个是学也不坚固,末学在这里根据自身的修学体悟,选择了后一种解释。)

    本章是孔老夫子教导我们君子之道、修学之道。宋代学者游酢总结这一段:“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而学以成之。学之道,必以忠信为主,而以胜己者辅之。然或吝于改过,则终无以入德,而贤者亦未必乐告以善道,故以过勿惮改终焉。”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君子由内在的庄重、沉稳、信仰、志向而透射出一种摄受他人的威仪。这是君子由内而外展现的气质。而这种气质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内修来达成。学之道,是以忠信为主。没有忠信也很难庄重。忠信是孔老夫子之大道,一以贯之,贯穿了这个圣学之道。一个人如果不忠信,那他做事就容易随心所欲,自私自利,为所欲为,损人利己。而交友,“友以辅仁”,我们交友,是辅助我们成就仁德的。所以要与胜过自己的人交友。帮助自己提升德行。与仁者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不能怕改过,否则就没有办法入德,也就没有办法成就。

    第一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藕益大师说:“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戒慎恐惧,名为威。始觉之功,有进无退,名为学固。”

    君子如何能庄重?“期心于大圣大贤”。期心是立志,立志做圣贤。有这样的立志。这叫自重。人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取决于自己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若把自己的生命看的很重要,不想再虚度光阴,而是希望发挥出生命的价值和光辉,那么就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规划,有所追求。而人世间最高的追求莫过于学做圣贤。

    当内在有了这样的志向,自然会庄重自己的言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所以,立志是根本。所以,不妨检索下自己内在是否有这样的志向。哪怕不是做圣贤,是否有做君子的志向。同时检索下自己每个当下的心念、言行是否庄重,并且是否有一颗想要庄重的心,时刻在检索要求自己。这便是“戒慎恐惧”名为威。这种庄重,已经到达每个当下,每个心念,无时不觉,无时不戒。一旦觉察到内心中的虚妄浮躁放逸出来了,马上停止。根本不能等到行为出现偏离,心念出现偏离,在别人还没有看到的时候就已经自己先觉察到,立即止住。这便是中庸讲的,“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的修身,庄重不只是在别人面前,是在独处的情况下,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情况下,甚至只是在念头层面就戒慎恐惧,一点都不放松。不让恶的心念、习性出来。一直保持清静、庄重。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这种庄重、威仪就自然流露出来的。成为一种很强大的气场。君子只要站在那,这种强大的气场,远远就能感受到,这是有修为的人。

    而接下来的学则不固,是指,若我们内在没有这种志向、庄重和戒慎恐惧。所学就不能坚固。我们所学是什么。孟子告诉我们,“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所学就是学做真人,光复真心。如阳明先生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戒慎恐惧,念念不离道。所以,若内在不能有圣贤的志向,每个当下戒慎恐惧,那么就不能做到藕益大师说的“始觉之功,有进无退,名为学固”。始觉就是念头刚起的时候,立即觉察。这叫始觉。不正的念头立即放下,这是始觉合本觉。本觉是我们心不被任何妄心覆盖的清静觉性,里面具足仁义礼智信,具足一切美好的性德。这个觉性,一直去保持,念念觉,念念都不迷,只有进步,没有退步,这才叫学固,最终练就我们的金刚不坏之心。若我们有一丝丝的放逸,贪嗔痴的妄心就立即覆盖。带动我们的言行举止就出现偏差。这便是学则不固。

    当然引申到世间学问知识的学习上讲,同样也是如此。就像我们现在每日学论语,如果不能足够的清静庄重,欲望的心很重,外界的各种诱惑一来,可能就静不下来专注的学习了。东一榔头,西一棒。也不经常性的温故知新,学以致用。那么学习只是走个过场。怎么能真正学进去呢,更别谈用出来了。所以,无论直指核心,从见性的角度,还是从做学问的角度,若不慎独,庄重,都学不好。故,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第二句,主忠信。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回答,忠恕而已矣”。四书五经,儒家所有著作传承,洋洋洒洒,不知多少文字,孔老夫子的这一句话就概括了。就像孔老夫子的另外一句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旨一样,万千法门,最终都教人归入真心。所以,这个主忠信,给我们修学之人,提个总纲。无论学多少,不能离忠信。忠信也是忠恕,也是孝悌忠信,就是我们这颗真心、道心,明德本心的体现。忠字本来就是上面一个中,下面一个心。心回到中道。心回到中道,远离虚妄贪婪执着,自然能做到信。因为仁义礼智信是自性中本自具有的。只要心回到中道,回到本来,这些自然天成。所以,孔老夫子,一下子就把这个根本提出来,让我们直接抓住。

    尧舜禹禅让背后传了十六字心法,也成为了儒家的道统真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厥执中”,这十六字心法早已为我们揭示,回归道心,才是一切的根本。

    陆九渊讲,“学苟知本,万经皆我注脚”。六祖慧能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孔老夫子告诉我们,“主忠信”。

    至此,我们是否抓住了为学的根本了。若不能抓住根本,则必迷失在茫茫书海中。犹如深入宝山,拣些个瓦砾出来了,那不是太可惜了。

    第三句,无友不如己者。

    “友以辅仁”,交友的目的是相互提携,共同成长,走向明道修德的路上。而非为了利益、利用、娱乐等。因此交友要“亲仁”,与志同道合者同行,与德行修为比我们优秀的人前行。同时,我们还要激发自己的慈悲心,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去帮助、引导那些还没有走在正确道路上的芸芸众生。以度他的行为自度,行菩提道。

    第四句,过则勿惮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假如你犯了过错,过儿能改,善莫大焉。别人说你错,你不承认,别人让你改,你不改,反而进行抵抗,这种抵抗实际上是一种脆弱,是不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错误和短板。

    就像一个人有缺点,承受能力又不强,你直接跟他讲,他是不会承认的;如果一个人心里承受能力很强,他就会反思。

    “过则勿惮改”是提醒我们,要学会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错误,不要去忌惮。人有不会的东西很正常,没有学过也很正常,不会就学;犯错也很正常,有错就改。

    妙行2020.9.1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学而第一(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gp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