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少年冯菊芬(十四)

少年冯菊芬(十四)

作者: 一杯老酒 | 来源:发表于2022-01-24 21:19 被阅读0次

十二,博望再遇听箴言

不是耿耿于怀,也不是最终忘不掉那一幕,曾经大埠街上的大爆炸,关键是一旦再次遇见觉爱法师,又会想起他,想起那些贫苦人家死于非命的人们,尤其是打小就富有悲悯之心的冯菊芬,她难以忘记那些死难者,而觉爱法师和死难者非亲非故,却一再虔诚的超度和祷告亡魂,这一点,在她冯菊芬正在成长的懵懂的女孩的心里,早已生根发芽,遇见适宜的土壤,就会自然生长。虽然出生于大户人家,然而在大埠街的乡下,毕竟她经历的太少了,加上她还算得上优厚的家庭条件,对于她成长的庇护,不可谓不周全。一切的爱憎分明,都来源于她成长的家庭,来源于她的父母对于她的言传身教,来源于她接触到的周边环境。如果说,这个时期的冯菊芬,已经对于这个世界有了初步的认知和判断,那就是母亲平常总喜欢带她到附近的祠庙烧香拜佛,日积月累中,悄然在她内心深处,积聚下越来越多的善良和悲悯。是非标准,已经基本定型了。再加上她从书本上学到的,冯氏家族能够让后代感觉无限荣耀和光环的,那就是冯玉祥将军和那个历史上可以追溯的女性政治家的冯缭。无形之中,这些先人便成了她心目中的偶像和标杆式的榜样人物。

她在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是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真正目的。她又联想到前不久和堂兄硕仁哥哥一起去的于庄村,亲眼所见的铁匠铺,那些无形状的铁块,经过火炉的高温烧烤,经过铁匠师傅的再三锤炼,最终达到人们需要和认可的形状。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仿佛被有心的冯菊芬用一根隐形的绳索逐一串联起来,至于这根线是红色的还是白色的,是金属的还是木质的,她的内心还很矛盾,很是纠结。她多么需要有人去引导她。对于她,渐渐走向成熟的年龄,面对纷繁复杂的时代,就如一叶在海上漂流的小舟,仰望茫茫夜空,她一时半会还难以辨得清自己要漂流的方向,她在迷茫中等待着……

又是一天的早饭后,冯菊芬的大大冯之缮和她的母亲张氏商量说,想去石榴博望村敬香上供,并且问问冯菊芬想不想一起去?“俺大真好,你怎么知道我想去的罕?”说完顺便飞眼一个微笑,早已落在大大冯之缮的脸上。“就没有个正形。”母亲张氏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刮了一下冯菊芬的鼻子。

当时石榴博望村在东海地区相当有名。曾经流传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先有博望都,后有海州城”。当然了,这个不是说博望村的经济发展如何如何,也不是说博望村的人文环境如何如何,而是说博望村这个地方的祠庙与海州城的祠庙,几乎同时建造,却没有博望村这个地方的香火旺盛。相传在古海州西门的城楼上,

就有西去博望的地名牌子。而且在博望这个地方,民国以前有三处祠庙,西边为观音殿,中间为岳庙,东边为佛陀祠。因为这样三处祠庙,使得附近周边四乡八镇的信众香客,络绎不绝的纷纷聚拢而来,其目的当然是千差万别,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延续自家的香火,祈求神灵恩赐给他们子孙满堂,恩赐给他们家人平安无恙。或者为了消灾纳福,祈求神灵保佑,据说非常灵验。民间这样一传,信众更加虔诚膜拜。一段时间,木鱼声声不绝于耳,经文歌咏经久不息。香火旺盛空前绝后!

有鉴于此,冯三爷掐指一算,选择吉日出行,在1924年7月20日(农历6月19日),这一天据说是观音成道之日,关于观音菩萨的由来,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菩萨救苦寻声,无刹不现身的慈悲精神,最早是从印度传入我国,渐渐在中国形成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并且结缘四海,在世界各地深深扎根,汉传佛教认为,观音菩萨生日为阴历2月29日,出家日为9月19日,成道日为6月19日,各地传说不一,在这些重要的节日,各地都会广开山门,举行隆重法事,以纪念观世音菩萨慈心悲愿,倒驾慈航,三轮示现,普门救度的不思议精神。据说观世音菩萨第一次化现在人家,最为流传的是出自《编年通论》和《汝州志》,其中记载了观音菩萨的事迹可以作为参考: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庄严王,他的王后是宝应夫人,生了三个女儿,大女儿妙严,二女儿妙音,三女儿妙善(即观世音菩萨化身),三位公主渐渐到了婚嫁的年龄,妙严和妙音都陆续出嫁了,唯独妙善宁死不嫁,执意出家修行。父王为此大怒,将妙善赶出王宫。从此妙善遁入山林,一直是青灯相伴,笃心向佛。后人就将妙善出家修行的日子定为观世音菩萨出家日。多年以后,他的父王得了重病,生命危在旦夕,需要至亲至爱的一只手和一只眼睛作为药引,方能救活她们的父王。妙严和妙音都不肯牺牲自己,唯有遁入山林的妙善,肯为自己的父王舍弃自己的手和眼睛,妙善的孝心感天动地。上苍便为妙善生出了千只手和千只眼睛,所以成了千手观音和千只眼睛的观世音菩萨。这样的传说,无疑又在少年冯菊芬的内心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在她少年的心中,虽然她知道自己生命的来处,是来自于父母的骨血相传,那么她的将来,她的生命的去处,却并不知道。但是她一定也会追寻慈悲良善的德怀,追寻人间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的良善与悲悯。

冯三爷和内眷张氏,冯菊芬以及弟弟冯永仁和堂兄硕仁哥哥们一行多人,前往博望佛陀祠敬香拜佛。一番寒暄问好之后,在此传道的觉爱法师,由于之前已经见过面,彼此也都熟悉,自然是少了几分生疏感,多了几分亲和力。趁此机会,觉爱法师就向他们的一行人传授一些佛家之法,同时不忘告诉他们一些先进思想。一方面是为了破除人们愚昧无知的迷信思想,利用现身说法,打破束缚他们固守思想的桎梏,比如说为他们讲故事说:“唐代的元和年间,有一位叫做丹霞的禅师到河南洛阳龙门香山,遇见伏牛和尚,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后来在慧林寺,那天天气很冷,禅师就拿了木头佛像烧火取暖,话外音,这个也足够胆肥啊,你们想啊,在那个封建迷信思想主宰的年代,这可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寺院主持严厉呵斥他,万万使不得!使不得!!这是造孽啊!罪过!罪过!阿弥陀佛!”可那位禅师依旧是我行我素,同时用拄杖拨弄了一下烟灰,“我烧木像是为了寻找舍利子。”主持说“木头佛像哪里来的舍利子?”禅师继续说“那没有舍利子,再拿两尊木头佛像来烤火取暖。”听完这个故事的冯硕仁,冯菊芬们,顿时心明爽朗,并且冯硕仁立马告诉觉爱法师,自己曾经和小伙伴们在大埠街附近马小布土庙,把土庙里神像捣毁的事情,觉爱法师特别欣赏的对冯硕仁说:“我曾经听说过这件事情,你们做的很对!年轻人就应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绝对不能糊里糊涂的跟风。一定要把自己头脑里那些封建迷信思想彻底扫除干净,表面上看来,你们把土庙里神像捣毁了,我知道在你们的心里的那尊神像也被捣毁了,可在绝大多数老百姓的心里,他们被封建迷信思想愚昧多年了,他们心里的神像依然矗立着,什么时候能够把老百姓心里的神像彻底捣毁,那就要看看你们将来的能力了。”

冯硕仁冯菊芬兄妹俩哪里知道,站在他(她)们面前的所谓法师,其实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起来的,具有先进思想的进步佛教徒,加上觉爱法师本身擅长书法,精通格律诗,而且一直致力于道风建设,处处与人为善,广结善缘。在他的周围,渐渐聚集很多开明的贤达和社会知名人士,平时遇到谁家红白事,只要人家找来,他都会欣然接受,比如白事,一如既往的祈祷超度,忙前忙后的不厌其烦。红事的对联,一幅一幅的认真书写,让家主倍感温暖。直到最后,从来不会轻易收取主家的礼物和钱财,实在是遇到饭点的,也是再三推辞,眼看主家挽留不住都要生气的时候,才答应落座,象征性的吃一点素菜和素食,用他们佛家的说法,叫做“斋饭”。

当晚,冯三爷一行人看看天色已晚,考虑到回家路途较远,且一路漆黑,土路坑坑洼洼的,便在觉爱法师的一再挽留下,留宿寺庙里。这一夜,少年冯菊芬和堂兄冯硕仁,似乎有太多的为什么,要询问觉爱法师,而觉爱法师一遍又一遍的耐心讲解,又不失时机的为兄妹俩灌输一些西方哲学思想,以及将来励志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有用人才。这样才能有报效祖国的一技之长和基本能力。

当时的国内形势是,一方面军阀混战,各霸一方。另一方面,共产党人也同时利用这个混乱不堪的局面,趁着军阀混战各自争地盘,掠夺民间财富,导致民不聊生。广发庶民百姓怨声载道,政府与各大派系之间矛盾重重,疏于管理,从而给共产党的发展,留下一个空前活跃的空间。

到了1924年的秋天,附近的沭阳县有一个共产党员叫做吴苓生,字松仙,在乡间曾经化名吴丽石或者张金德,1921年在北京专修俄文,1923年加入共青团,不久后转为共产党员,并且经过李大钊介绍到苏俄东方大学学习,回国后先后担任中共哈尔滨特支支委书记,北满地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等职务,他在由上海赴满洲省委工作的途中,曾经专程来到东海地区。并且在海州城进行过一系列政治活动,在看望同乡以及向当时第十一中学师生宣传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革命主张,虽然少年冯菊芬那个时候还没有真正涉及社会,但是她从大人们平时的言谈话语中,已经嗅到她的周围有很多积极进步人士和进步青年,这些人一直都在悄悄进行探索共产主义的革命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主张,每当听到这些新鲜的思想和主张,比如三民主义拯救中国,民族主义拯救劳苦大众,还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等等,但是她却听到了这样的理论,那就是三民主义就是中国国民党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这些纲领和这些人所信奉的精神,都是与当时的政治气候不相融合的一种积极先进组织,每当想到这些,她的内心总是有一种兴奋,一种冲动,一种激情,一种曙光到来前的按耐不住内心的萌发。

相关文章

  • 少年冯菊芬(十四)

    十二,博望再遇听箴言 不是耿耿于怀,也不是最终忘不掉那一幕,曾经大埠街上的大爆炸,关键是一旦再次遇见觉爱法师,又会...

  • 少年冯菊芬(十七)

    十五,曙光一缕似春潮 1924年的冬天,在人们的苦苦巴望中,走进腊月,流行于城里和乡村的传统腊八节,也就是腊月初八...

  • 少年冯菊芬(十九)

    十七,二八芳华初嫁人 民国时期,按照《民法.亲属编》中提出:“早婚足以弱种”,所以政府不提倡早婚早育。那个时候其实...

  • 少年冯菊芬(二十)

    十八,决意革命如磐石 张鉴堂他们离开大埠街以后,这个地区的革命火种就已经被点燃了,而远在南京的张鉴堂他们,起初住在...

  • 少年冯菊芬(十八)

    十六,聆听时局心洞朗 坐火车大约20分钟后,冯菊芬一家人到达牛山车站,考虑到步行去博望佛陀祠路程比较远,他(她)们...

  • 少年冯菊芬(十一)

    十,轰然倒塌的神灵 明末清初的大埠街,想必与全国农村一样,由于贫穷,更由于农民们没有文化,加上几千年来封建迷信思想...

  • 少年冯菊芬(十二)

    十,法师慈悲开启蒙 1924年2月16日,也就是民国13年,已是商贾云集的大埠街上,当天恰是逢集日,附近周边的小商...

  • 少年冯菊芬(二)

    他快速的打开前门,穿过过道,奔向东厢房。急切的掀开门帘,推开内门,接生婆侧眼一看是主人进来了,“三爷,夫人马上就要...

  • 少年冯菊芬(四)

    三,两只绣花书包 时光犹如白驹过隙,小菊芬很快到了八岁的年纪。按理说,民国初年,人们绝大多数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缚...

  • 少年冯菊芬(五)

    四,百家姓上独尊冯 有一天,范老师又给她们俩讲起了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冯菊芬扑闪着一双大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年冯菊芬(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hi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