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以爱之名,创造价值

以爱之名,创造价值

作者: 罗布林卡_25d9 | 来源:发表于2020-02-28 08:40 被阅读0次

    《爱的艺术》线上分享会

    罗布林卡:中学物理老师,福州悦读会创办人和运营者,以阅读和自然为滋养生命力的源泉。喜欢一句话:太阳使万物生长,我的心也当如此。

    ——1——初见

    《爱的艺术》是美籍德裔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56年。

    弗洛姆,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

    我所理解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爱不简单,爱的能力需要练习,不仅是费尽心思追求某个爱的对象,而要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发展完善自己的人格。弗洛姆从人的本性出发阐述爱的理论,他认为人通过各种行动试图回答的终极问题是:如何克服孤独带来的恐惧感。为此,人努力表现的与他人一致;去了解他人的秘密,来看到自己与他人的相似之处;但只有理解爱的意义,才可能真正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有自己的理解。我的理解,举个例子,豆子,我的奶奶种的,专门给我们吃的,就比外面的好吃多了。

    而弗洛姆给出的答案,在我理解跟美籍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先知》中的诗篇是相通的,引用如下:

    我也说生活的确是黑暗的

    除非有了希冀

    所有希冀都是盲目的

    除非有了知识

    所有知识都是无用的

    除非有了工作

    所有工作都是空洞的

    除非有了爱

    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

    你们就会与自己

    与他人

    与上帝融为一体

    1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鲁迅《彷徨·伤逝》

    《爱的艺术》并不是一本照着做就能获得爱的圣经,但他确实是早在1956年就把研究的焦点放在“爱”上的心理学家,这本书的出版,激起了许多人对爱情本质的讨论。就像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提出了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虽然被后世证明许多都是错误的,但正是他激起大家对这些问题的广泛讨论。作为集大成者,仍然值得被大家尊崇。

    我非常赞赏他从人的本质开始,对爱的本质展开探索。他喜欢向身边的人提出一些看似简单却能直击人心的问题,通过问题探索观察和思考人的本质。积累大量的心理分析案例,思考与洞察这些案例的本质,阅读本书会看到弗洛姆确实对爱的艺术有许多深刻的见解。他发现,人们普遍对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误解,你觉得你有吗,你觉得他说得对吗?

    2

    只是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然后就觉得自己可以被爱,可以享受爱的快乐,这种想法是不能成功的。我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现代社会比起传统社会,情感的通货膨胀要厉害。尤其是每当春节从老家回到城市里,这种对比就会比较明显。

    举个例子。香蕉,回家吃到我的奶奶种的香蕉,就比外面卖的好吃多了。因为是她带着爱耕耘培育的,每一根香蕉分到的爱的密度要高得多。看起来小小的一根,也没有外面卖的看起来黄得那么均匀那么好看,但是真的很好吃,很香,很甜。

    什么是情感的通货膨胀呢?比如说以前人们并不会那样轻易的说出“亲爱的”“爱你哟”之类的,表示程度非常深的情感的话语。不要过度解读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说不能说这些话。我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当这些表达爱的语言,轻易就能够被说出来的时候,就好像随便印发钞票,导致货币通货膨胀。

    而反过来,要限制情感的通货膨胀,我们就应该以爱之名,创造价值。

    ——2——细探

    1.两种价值协同追求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的倾向,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和有纪律性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我现在日益认识到,价值观不应该是单一存在的,就像世界上不存在磁单极子,电荷也分正负。价值观也应该是相互协同发展的。

    在我过去的经验中,我认为有一些的价值观组合,他们之间可以构成正反馈循环的闭环,值得同时去追求:爱与科学。还有:发展与自由,共情与行动。只有爱,而不讲科学,爱是软弱无力的。只讲科学,心中没有爱,科学是盲目的。罗素说,爱与知识,就像明眼的瘸子和强壮的瞎子,只有相互扶持,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走得长远。就像植物的根系越深,能够吸收到的水和养分越多,就能生长得越好,再促进根系的生长。

    我原先有两个观点:1.爱要达到创造性的状态,并不容易,需要在发展完善自己的人格过程中去实现。2.爱要自己先付出,才有可能得到。

    现在的认识:1.爱需要练习,珍惜日常中温暖的片段。要发挥创造性的爱,来源于一种敏感性,需要对爱的感知不断磨练。2.一味付出,其实也是一种对爱的回应的期待。怀着对爱的期待而付出,很可能会走向对自己的苛责。爱需要有源头,每个人对自己的爱,是源头,否则爱会枯竭。

    对“谦恭地爱”多了一点理解:承认自己并不是都知道,以真诚的开放,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放下预设,去倾听。

    2.爱,从认识到行动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 巴拉塞尔士

    这段话初读时候会觉得很没有道理,不懂它的逻辑。第一章开始之前的这段话,其实就是作者引用来表达整本书的核心观点的。用逆否命题来理解,这段话开头三句说的是:爱需要认识,认识的人就会有行动,人的价值在于有所认识,有所行动。这让我想起我大学期间勉励自己的两句话:Know more about the world.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也让我想起珍妮古道尔的经典名言:

    Only if we can understand, can we care; Only if we care, will we help; Only if we help, shall all be saved.

    惟有理解,才能关心;惟有关心,才能帮助;惟有帮助,才能都被拯救。

                                                                                                                                  ——珍妮古道尔

    在书中,弗洛姆提出,爱的要素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我觉得认识翻译得不对,可能是理解。)跟这里引用的这段话是互相呼应的。

    “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这段隐喻特别有意思,如果我们标签化地认为所有的水果都是一样的,而没有真正了解具体的某一种水果,那么你对这种水果没有真正的认识的。爱一个具体的人比爱人类更难。如果并不爱具体的人,那么也不是真正的爱人类。再延伸一下,如果有人以为,我爱这个国家,却并不爱身边的人,那么这种爱也是虚假的。这让我想起留下“我的遗体给国家,我老婆呢?”11字遗言,而被长jiang日报报道为7字遗言让人泪奔,不仅指鹿为马,而且爱得虚假。

    3.爱,不是开始于价值判断

    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当女生问男生“你爱我吗,爱我哪里,我好看吗,哪里好看”等等,企图证明自己是有魅力的,此刻她心中并不追求自己有能力爱别人。不是追求个人魅力不对,而是说不应该为了获得被爱,而迎合外在(他人或风俗)的要求,你要做的是对自己有信心。

    我们对于爱的困惑在于什么:如果爱,就会进入自己或者别人值得不值得/价值判断/附加条件的考量,它会有痛苦和空虚。不能让人心满足。人的爱被认为和自我价值判断无法分开。在无法挥去的自私底色、不能抛弃的价值判断之下,人不会是爱的源头。

    如果爱有价值判断,有的人值得爱,有的人不值得爱,那就不是普世的爱。爱有价值判断,那就是在说生命的价值有大小。从价值判断出发的爱是有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爱往往会造成伤害。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费孝通所说,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以自我为圆心,向上下左右伸展开来的爱,反映的就是儒家社会的伦理观,离自己越近的人越值得信任越值得爱。我觉得这种伦理观就是现代社会中的一大毒瘤。不管是官场还是商场甚至是学界,到处讲关系,不讲规则。我跟他好一点,那我今天拥有的利益就可以多分给他一点。没有感情的就用金钱来交换感情。我们追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应该追求用现代的普世精神,契约精神,独立,平等等,代替传统熟人社会中的伦理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首先,你必须放下对自己的价值观的评判。然后,停止判断别人的价值。只有这样,你才能开始爱自己和他人。当你学会爱自己,欣赏自己的时候,你不会批评自己,批评别人。爱和被爱的秘密是永远不去评价价值。

    ——3——深究

    3

    开门见山。弗洛姆认为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人的本质是什么呢?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一种能够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正是因为这种对自身存在的觉察,使人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孤独,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渺小。伴随着人的自我意识而存在的这种渺小感和孤独感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正是人内心每一种恐惧的根。

    因此,为了克服渺小感和孤独感,而要求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成为人内心最强烈的要求。

    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实现克服孤独感呢?

    三种方式:

    一、纵欲。放纵肉体的欲望可以暂时使得感受到与人结合摆脱孤独,但是每一次欲望的放纵都会带来新的孤独,又必须重复纵欲的行为。这是一个死循环,不是正反馈循环,不是生存问题的合理解答。二、和别人保持一致。这在集体主义盛行的地方特别普遍,以获得安全感。在崇尚自由民主的地方同样也不鲜见。普遍的同质化的生活方式就是证据。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人如何才能不忘记他是个人,只有一次生存机会,渴望爱情,和受到孤独威胁的人?

    如果人类的脸、长得全都相同,那么你和人们的不同、就看你怎么活

    ——五月天《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

    三、以爱之名,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弗洛姆认为,只是这第三种方式,才是对人类生存问题合适的解答。

    尔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尔,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

    再捻一个尔,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我与尔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我侬词》

    接着弗洛姆从爱的要素、爱的原则、爱的对象、爱情的形式、爱情存在的证明、获得爱的能力的条件、品行上的要求等各方面以自己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我想跟大家谈谈后面几点,我觉得比较有意思。

    爱情存在的证明

    摘下星星送给你  拽下月亮送给你  让太阳每天为你升起。

    ——《小苹果》

    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在感情中,常常会有人想要寻找爱情存在的证明。但这些问题的提出常常出自对自己爱的能力的不自信,或者对爱的对象的控制。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甚至为了证明自己的爱,而要以毁灭自己来作为证据。在弗洛姆看来,这不是爱情的形式,而是异化的爱情的形式。弗洛姆反对把爱情当作一种自我满足,他认为获得爱的能力主要条件正是要克服自恋。

    那么爱情存在的证明到底是什么呢?弗洛姆认为,爱情存在的证明是从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与对方结成一体,感受到双方联系的深刻,体会到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与生命力。

    比如梁思成与林徽因,杨绛与钱钟书。

    林徽因和梁思成 钱钟书和杨绛

    如果以此作为爱情存在证明的标准,你认为你是否经历过爱情呢?是否如那句话所说,爱情啊,像鬼,谈论的人多,遇到的人少?不要误会。

    我想从物理中真空的概念来跟大家做解释。真空的含义是指在给定的空间内低于一个大气压力的气体状态,我们可以粗略地把真空氛围低真空,中真空,高真空和超高真空。不同的人才华能力不同,就像是不同程度的真空状态。他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互相激发对方能量的相处方式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我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吧,这是我从我积累的《99件幸福的小事》里面摘出来的。

    2018.9.10

    回到家一开门,就看到小源源用我刚刚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水果雕刻刀,刻了一个爱的苹果,瞬间情绪就忍不住了,又特别感动。

    一抬头,就看到今天的夕阳特别美,来自大自然的感动。

    幸福就是有人爱你,你也有能力爱别人。今天积攒了好多幸福能量,都存在心里了。

    爱的苹果


    爱的原则

    4

    再用弗洛姆所说的爱的原则,判断一下,你所经历的是幼稚的爱还是成熟的爱?或者说你是否认同他所说的这个原则呢?

    品性的要求

    5

    什么样的人能够拥有爱的能力,弗洛姆在《爱的实践》中提出了很多他自己的设想。其中有两条我认为特别有价值:信仰与勇气。

    弗洛姆将信仰分为了合理信仰和非合理信仰。其中合理信仰来自于:相信自己观察和思考的产物,相信不断发展的可能性,对自己的觉悟和成熟体验越深,信仰程度越高。

    而非合理信仰则是服从于全知全权的巨大势力,贬低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这里我特别推荐大家阅读村上春树的《地下》1和2。讲的是95年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一本是村上春树采访受害者,第2本是村上春树采访那些教徒。他们在起初都是一些普通的善良的人,不乏很优秀,他们处于社会的边缘,在宗教中寻求归属,在这个过程中正是把自我完全奉献给这个奥姆真理教,做出了可怕的事情。

    作为一个师者,拥有合理的信仰特别重要。由此出发,做到相信自己和相信他人。弗洛姆认为,相信一个人意味着了解这个人的基本态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了解这个人的核心或他的爱。

    如果我们不相信自己,他人的看法就会成为我们体验自己同一性的基础。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准绳,太过容易受到别人想法的影响,如无根的浮萍,风一吹就飘走了。尽管人生中的各种情况不断变化,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人格的核心是不变的。

    建立了这样自信的基础之后,才可能做到相信自己的爱,并相信这种爱能唤起别人的爱。由此,从爱自己相信自己,衍生到爱别人,相信别人。

    相信别人就是相信他人发展的可能。孩子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在孩子的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应该相信孩子有这些发展的可能性。相信他人的顶峰是相信人类。弗洛姆在1958年接受华莱士的电视访谈的时候说,他相信人类。

    6

    他凭什么相信人类呢?我是这样理解的:

    是的,人和人之间同时存在在身体上的巨大相似性和精神上的巨大不相似性。但是我们中仍然有人能够发展出同理心,能够理解遥远的地方的人们与我们有关。虽然很难,但人与人之间仍存在对话以至于相互理解的可能。也就是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分享一首辛波斯卡的诗,我不知道恐怖分子是否会做下面这些事情,也不知道是否对恐怖分子表示出同理心是合适的,因为会被骂圣母婊。但是不能否认,他们也是人。

    恐怖分子

    辛波斯卡

    他们一连想了好几天,

    要如何杀人,杀得快准狠,

    要多少人被杀才算杀得够多。

    撇开这些,他们三餐吃得津津有味,

    祷告,洗脚,喂鸟,

    边搔咯吱窝边讲电话,

    为剪到的手指止血,

    他们如果是女人会买卫生棉,

    眼影,插放在花瓶里的花,

    心情好时开开玩笑,

    喝从冰箱拿出的柳橙汁,

    晚上看月亮和星星,

    戴耳机听轻音乐,

    然后香甜地睡到天亮。

    ——除非他们所想的事必须在夜间进行。

    相信自己的顶峰是相信人类,爱自己的顶峰就是爱人类。正是对那些远处的人们的爱,使得我们对自己的爱得到了延展,生命受到这种循环与流动的滋养,这份爱又将返到我们自己身上了。

    “我能想到的最贴切的比喻是一张巨大的蜘蛛网,上面覆盖着晨露,好像每一颗露珠都在反射着太阳照射下的一束微光。每一颗露珠都是由一根几乎看不见的丝线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由某种可能被称为“爱”的精神力量连在一起的。从这种意识中浮现出来的最明显的认识是,伤害任何人,就像伤害整个“网络”的完整性,从而伤害自己。它使任何形式的暴力或冲突变得毫无意义。”

    “我们的生命不仅是我们自己的,从子宫到坟墓,我们和其他人紧紧相连,无论前生还是今世,每一桩恶行,每一项善举,都会决定我们未来的重生。”——《云图》

    7

    以上是从弗洛姆的角度出发整理的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4——我思

    下面这张图是我从自己对爱的认识出发整理的,作为参考:

    8

    参加绿色营时候学到的两句话,送给大家:

    永远怀着爱与浪漫,热情地去行动。

    ——徐仁修

    获得爱的能力的条件都在我们自己身上。当我们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力量时,生命力会源源不断地涌现,爱的能力就会在运用自己的力量时得到练习。

    ——5——

    爱的话题永无止尽

    爱情三角理论

    弗洛姆认为爱的要素有认识,尊重,关心和责任心。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爱的要素有激情、承诺和亲密。我认为爱是健全人格发展的核心。我的一位朋友认为爱的要素有理解,忠诚和表达。我们将以上三个要素再分为原则对象和界限三个维度来进行讨论,会延伸出许多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散成子问题进行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爱之名,创造价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hk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