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悌从小聪颖持重,好学深思,刚正不阿,气节凛然。
嘉靖十一年,吴悌考中进士,初任山东乐安县(今广饶县)令,后又升任御史。
嘉靖十六年,吴悌被调任,负责管理两淮盐政。
这年,山东发生大水灾,通州、泰州被水冲没家园无数。吴悌自己做主,用漕粮赈济灾民,然后才上书报告朝廷。
后来,吴悌出任河南按察使。伊王朱典模听说吴悌要来了,十分害怕,忙写信说想和他结为挚友。
伊王为人骄横跋扈,无恶不作。对于河南官吏,不如意的,当面加以侮辱。因此,人们都绕道而行,远远地躲避他。
他曾选民间女子七百余人,只留下貌美的九十人,其余的令家属用银子买回。其无法无天,竟至于如此地步。
河南的官吏即使不与之结纳,因惧其权势,也不敢得罪他。
吴悌鄙视伊王,便回信说:“殿下是天子的藩王,不是我吴悌所敢结交的;我是天子的执法大臣,也不是殿下所能结交的。”
吴悌跟首辅夏言是同乡,但他不利用这层关系与之结交,没有公事,从不前往拜见。
有一天,他因公事去见夏言,在场的人见夏言刚穿上一套新官服,都争着上前赞美,只有吴悌默默地站在一旁。
夏言问他有什么事,他说:“相公正忙,等会儿有时间时,我有件政事想向相公请教。”夏言一听,为之改容,肃然起敬。
严嵩也与吴悌同乡,吴悌不因有这层关系而与之交往。
严嵩长期独擅朝政,结党营私,贪污横行,吴悌见他是奸臣,耻于与之同朝为官,便辞官而归,在家乡长达二十年。
直到严嵩被赶出朝廷,吴悌才又出山,升至南京大理寺卿,后又升任刑部侍郎。
吴悌刚正不阿,出污泥而不染,为世人所赞颂,与吴岳、胡松、毛丰三人被称为“南都四君子”。
吴悌的家乡人建祠堂时,将他与陆九渊、吴澄、吴与弼、陈九川一并祭祀,称那座祠堂为“五贤祠”。学者都称他为疏山先生,十分尊敬他。
水如天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