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古代,独自游走在茫茫原野,月明星稀,天高地远,古代人会比现代人

在古代,独自游走在茫茫原野,月明星稀,天高地远,古代人会比现代人

作者: 霸气有点漏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10:18 被阅读0次

在古代,独自游走在茫茫原野,月明星稀,天高地远,古代人会比现代人更孤独吗

很多人可能都梦想过,自己穿越到古代社会。若是真的穿越至人口稀少的古代,独自游走在茫茫原野,月明星稀,天高地远,又是何种感受,古代生活的人类会不会常有天地之大,吾之渺小的孤独感呢?

在古代地广人稀,幅员广阔,许多未开发的甚至未有过人类生活的区域。我想若是孤孤单单一个在这种人迹罕至的地方生活必然会十分清苦无味。野兽横行的时代对生存能力也是莫大的考验。

人类与其他哺乳类生物一样是群体性动物,在上古时代人类就聚群而居。二、三十万年至四万年前甚至更早,考古发现直立人群体生活印记。男人打猎,女人加工养育似乎是最初的简单分工。在阶级出现之前还是人人平等的社会。一起劳作,一起分享收获。“劳动创造了人类”,并且劳动也使人类聚集在一起。群体性的结群生存方式似乎不会感到孤独。有人说,孤独是人类的自然属性,人类生而孤独。也许正是为了避免孤独,人类才自发结群形成部落联盟,宗族社区。面对无边无际的原野,漫长看不到源头的河流,承载太阳的汪洋大海,人们畏惧,崇拜,封闭但不孤独。

事实上,中国古代对于宇宙,自然的理解是天人合一的。金木水火土形成自然。“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古代中国人认为人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完全没有现代人面对自然的狂傲自大。古代中国人顺应自然而非“人定胜天”。

老子《道德经》中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念。吸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既然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当面对浩瀚宇宙也许没有离群索居的孤寂感。不知你们认同吗?

古代中国孤独的人大有人在。

早的最孤独者我觉得应该是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俗世中污浊不堪,忍受不了不愿与之同流,所以我孤独。

最有孤独感的莫过于元代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孤云,高山,飞鸟,这是李白不得志的孤独感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大概是曹操夜行军时写的。明月点点星辰影拓的是求才若渴的孤独感。

最喜欢的一位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孤独正是不孤独。

因古代的交通,通讯的局限。古代诗词中占有很多的孤独是离别与相思。

如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 李商隐 《物体》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如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折柳送行可能是古代人必经的痛苦。如果放在现在的话,送行这种行为确显得有些矫情了。

“要起飞了啊,我关机了”“嗯嗯嗯,好的好的一路顺风”现代人没有了送别的孤独。

现代人真的不比古代人孤独吗?

对科技越来越依赖,贫富的差距,老无所依,留守儿童,单身狗的孤独,独生子女.....

古代人的孤独往往是相隔两地的孤独,而现代人,是即使在身边依然会感到的孤独。心与心的孤独是最近的也许也是最远的。

想起来很多年前,那是高三,一个朋友说,每天都特别难受,晚自习有机会就会逃课,去上网,或着去网吧旁边面馆,独自一个人要瓶啤酒,五味杂陈,想想自己的成绩,父母对自己的失望,没有一个能够玩到一起特别交心的朋友。大口吃着面,忽然泪水涌出来流到面汤里。强烈的孤独感。

小编觉得还是古代人更不容易孤独,至少没有必经的高三,你说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古代,独自游走在茫茫原野,月明星稀,天高地远,古代人会比现代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ki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