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开综艺、卖周边、拍电影,故宫是如何逆龄生长成“网红”的?

开综艺、卖周边、拍电影,故宫是如何逆龄生长成“网红”的?

作者: 超级卡司 | 来源:发表于2018-12-10 12:00 被阅读19次

    2020年,故宫将迎来它的600岁生日。这位“寿星”最近的存在感可不低,发了套仙鹤睡衣轻轻松松上热搜,在DG辱华事件的当口晒出的几双筷子被疯狂转发,开了档综艺第一期就拿到了双平台第一的好成绩,《国家宝藏》第二季,更是首期就请来天后王菲为它助阵,妥妥的博物馆里的“流量担当”呀!

    其实在不久之前,故宫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一个见证了历史变迁,承载着文化印记,庄严肃穆得让人仰视的老者形象,颇有些距离感。

    可现在的故宫更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小鲜肉”,还是颜值极高(不管是晴天雨天夏天冬天都超美der)、家财万贯(在房价贵得吓人的北京市中心有着辣么大一片房屋,屋子里还有辣么多古董)、学识渊博(毕竟目睹了近600年的江山更迭)、个性低调(你有见过故宫炒作传绯闻么)的那种,能撒娇卖萌,也能正儿八经地给你讲述历史,就差牵着你的手说“看,这是朕为你留下的江山”了。

    故宫到底是如何逆龄生长,从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C位出道走花路的呢?

    狂刷存在感

    要成为“流量担当”,曝光率自然少不了。虽说每年来一睹故宫真容的人多到限流,但没法来的人也不少,而来了的人在有限的时间里看到的也未必是全面的故宫。

    用院长单霁翔的话说:“你说馆舍宏大,但70%的区域都立一个牌子——非开放区域,观众止步;你说藏品多,但99%的藏品沉睡在库房里;你说你的观众多,但80%的观众进故宫后目不斜视地往前走,先去看皇帝坐在哪,再去看皇帝躺在哪,看皇帝在哪结婚,最后穿过御花园走出去了,根本没把你当成博物馆,只是到此一游。”

    为了捍卫身为博物馆的尊严,让更多的人认识更全面的自己,一向低调的故宫也站到了镜头前。2000年左右的《故宫的至宝》、2005年央视的《故宫》系列纪录片,2010年的《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2012年的《故宫100》……可是这样3、5年一次的曝光率实在有些低,要不是没有能打的对手,故宫的C位怕是早已经不保了。

    可能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故宫变得高产起来。2016年的《我在故宫修文物》,2017年的《国家宝藏》《故宫新事》《大美故宫》应接不暇,狠狠地给故宫刷了一波存在感。

    现在大型纪录片《紫禁城》也开拍了,预计在故宫建成600周年之际上线。

    可是《紫禁城》还在拍摄,《故宫新事》一年才一更,《国家宝藏》里故宫也不是主咖,这曝光率要怎么保持呢?于是,故宫为自己量身打造了《上新了故宫》,让观众每周都能看到故宫“不为人知”的一面。

    不仅如此,还有各种精致的文创新品刷屏,人气明星带货,简直让人无法忽视故宫的存在。

    这样一波攻势下来,哪怕是十八线也被捧红了,何况是早已名声在外的故宫呢?越刷存在感,越是让人想要了解它。在此之前,或许你是因为来到了北京,才想去故宫看一看;而在此之后,你可能会因为想去故宫看一看而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途。

    减少距离感

    故宫之前走的是“高大上”的路子,虽然逼格很高,却也把自己架上了神坛,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老艺术家”,让人颇有些距离感。

    眼看着不少大叔都走起了花路,故宫也坐不住了,改走亲民路线。先是拍摄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看着文物修复师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故宫里,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复杂的文物修复工作,冷冰冰的文物仿佛有了温度,印象中高冷的故宫也温和了几分。

    接着,《国家宝藏》让人认识了“爱新觉罗·弹幕始祖·盖章狂魔·弘历”,大家吐槽之余也对这位帝王的生平产生了好奇,忍不住想去故宫里一探他的“农家乐审美”。

    现在,《上新了故宫》又将故宫35%未曾对外开放的“神秘区域”向大众敞开,藏着乾隆“江南梦”的“秘密花园”,百年前就能吊“威亚”的畅音阁,紫禁城“第一学霸”乾隆,熹妃和乾隆深厚的母子情……都通过明星嘉宾的双眼传递到了观众眼中。

    随着对故宫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自然也就没有了距离感,反而多了几分亲切感。它不再只是一座冰冷苍老、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皇城,更是寄托着无数人的情感、见证了他们的故事,还养着一群“御猫”的温暖家园。

    培养幽默感

    不过只是看又怎能过瘾,能get乾隆同款岂不美哉?早在2010年,故宫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开店卖起了周边。刚开始还只是对文物的简单复制,据单霁翔说,是“一厢情愿地把我们认为很好的东西复制以后摆在那,也没什么人买”。

    后来画风突变,开始有了朝珠耳机、嬷嬷针线盒、印着“朕就是这样汉子”字样的扇子等搞怪产品,融合各种历史元素,涵盖文体、生活用品,深得年轻人的心。

    虽说也是“大叔级别”,但故宫可不像其他大叔一样连“大猪蹄子”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各种网络用语信手拈来,自制的表情包还引领了一时潮流。

    尽管岁数比咱们大了几十轮,但卖萌耍贱玩梗撩妹无一不精,根本不用担心有代沟。

    还在微博上点赞抽奖,各种互动,实力宠粉。

    通常和历史有关的东西都让人感到沉重,而故宫的创意产品和幽默形象却中和了这种沉重感,吸引了年轻人的兴趣,个性又不失文艺的设计也很对他们的胃口,会被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融合现代感

    故宫还是各种社交软件的使用达人,微博晒猫转发过万,微信推文分分钟10w+,H5动不动刷爆朋友圈,APP更是屡次入选“年度精选优秀APP”,妥妥的“网络红人”。

    就连年轻人都不一定玩得转的VR、AR技术,也被故宫用得炉火纯青。“V故宫”还原了延禧宫中被烧毁的灵沼轩,而AR让你足不出户也能逛完故宫。

    几百年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雍容气质,和与时俱进的现代精神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故宫身上双倍的迷人气息,也难怪会成为“网红”了。

    其实,故宫的“网红”之路,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融合之路,在这条路上,已经有不少人在作出尝试。

    《国家宝藏》用戏说历史、官方吐槽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对历史的精彩讲述。

    而脑洞大开、皮中带稳的《历史那些事》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历史感与现代感共存,是现代人乐于接受的历史文化类影视作品的共同特点。

    在这个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的时代,“灌输式”的传播已经逐渐失去了市场,寓教于乐、与时俱进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向来不缺历史文化方面的素材,而如何展现和传承历史文化,让观众爱上它们,是影视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命题。故宫的“网红之路”,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发。

    【本文系原创,作者:疯大妹纸,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开综艺、卖周边、拍电影,故宫是如何逆龄生长成“网红”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kr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