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这一个月的主题阅读训练,当我将这一本就像普通教授阅读方法的书打开的时候,他里面有些内容着实惊艳到我了,深深触动我一个教育工作者,解决我心中一种疑惑的一个问题。
《阅读整理学》是有日本语言大师,外山滋比古写的。全书着重论述了α(阿尔法)阅读和β(贝塔),前者主要只在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领域阅读,后者在你未知的领域进行阅读。怎么理解呢?前者像微博的卡通拼图通俗易懂,你马上可以理解,后者类似古文典籍,味如嚼蜡,看一遍你可能都不知道说了什么。
作者的观点在于我们要从小培养后者β有难度阅读的习惯,通过音读、耳读等多种方式,不断重复阅读,放在生活中感悟,走出自己舒适区,在大脑中构架出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从而让自己收获真正的阅读。
然而,这不是我想探讨的重点。看看这个片段
本来给学生文学作品就足够了,却还出现作者的传记、作品诞生的历史,有的连时代背景都拿来当成帮助学生理解和说明。阅读作品时,单纯地阅读就好,否则会让原本充满未知要素的文章,被误想成已知的,最后只做到α(阿尔法)阅读,就感觉满足而停滞不前。
我想到了曾经的语文课,老师都会给我们很多的背景植入,让我们回去做功课查资料,然后第二天我们似乎都达到评论家的高度去看待这篇文章,奇怪的是,班上每一个同学都能知道孔乙己背后是对科举制的控诉,而不是第一想法这个人有病,还病得不轻。
其实,换到今天,考不上也可以想别的办法创业致富让别人刮目相看嘛,那个最近挺励志的美院保安哥的例子,几年苦学照样我能笑傲江湖,甩别人一条街的距离。似乎,我们习惯了别人给我们参考答案,习惯了给多重暗示,习惯了《一点通》上面的段落解析。
有时候,我不断思考过这一个无聊的问题,万一如果若干年鲁迅看到后人的解读和自己的意图大相径庭的时候,会不会哭晕过去?(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表情)
所以这样的教育下来的结果是什么?我带你再来看看一个例子。
从小到初中,老师会布置具体的作业,上课有老师带领一章章的讲解,临近考试前还有一张复习计划提纲指导你去做复习,你要做得就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作业,如果临近考试就多做一点,反复听写加强记忆,题海战术,做多了也就会了,实在做不出,拿练习册背啊,背题总会吧?背题还不会,出门右转,来跟万万老师卖安利,读书可能真的不适合你。
然而,当你上了大学,你等着老师给你布置作业?发现,居然没有!你空虚寂寞的小心灵就喀什作祟了;临近毕业考试了,你等着老师给你布置复习任务?居然没有,而且这个老师连重点有没有!搞什么,不复习了,大不了就挂,没有挂过的大学不是完整的大学!
最后毕业论文了,你等着导师给你布置论文题目,给你论文素材,给你阶段任务?什么?居然没有,上厕所看到专业代写论文,好吧,试试吧,反正都是花爸妈的钱,然而他们看到我毕业就觉得这钱花的值,似乎也没有人在意我学到什么东西,大家看的反正就是那张文凭。
所以等到大学毕业,你还等着使命会召唤出你想要的工作,然后手把手教你做准备,结果发现明天就要面试了,还不知道穿什么衣服?不过没关系,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工作上领导布置个任务,你百度一下,发现解决了,发现这是个好玩意,小时候有作业帮,长大有度娘,知道有一天,你在百度搜索不到你要的答案?如何?
所以我说我是幸运的,上学的时候家里人经常引导我思考
今天老师上了什么内容啊?为什么要布置这样的作业?哪些不必要哪些又少了啊?
今天老师为什么要设置这几个环节上课啊?每次课是不是都有固定的模式啊?
每天思考这样的问题,所以,从标准答案到看到后面的规律,从一个人知道做到模仿老师教会别人做。带着这样的思考,庆幸,在大学我存活了下来。
如果你有一点点触动,接下来几点或许能帮助你启迪你的孩子或者是你自己。
1、素读:不借助任何的资料,单纯的去阅读你的材料,读完写出你的看法。不要急着去对照所谓的标准答案,更可况这个世界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相信只要能为我所用,自然是好的阅读。
2、思考:如果设定情境你是一个老师,任务是明天你要讲给你的学生听?你要讲什么,怎么联系自己的经历去讲?怎么让学生能听懂?多朝着这几个方向思考,你会收获的更多。
3、重读:好的文章不要止于读完这一遍,每读一遍带着自己的思考,读完放下, 接着生活,有些内容,经过时间的发酵和沉淀会更加的甘甜和醇香。
我是万万老师,
这是我写下的第5本的读书笔记,
与你共勉,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