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影
![](https://img.haomeiwen.com/i5513186/5087c002311cdb51.jpg)
回顾
昨天计划完成。
也发现了问题,前几天定的 三阶计划 执行起来有个小问题,好句子太多,单词来不及背,即便是背过的单词,如果没机会用,很快也就忘了,这是必须尊重的客观规律。索性降低单词的要求,平均每天学习熟悉一个新单词,不强迫自己走过场,一个“会用”比十个“见过”更有价值。
昨天下午确定了 作息时间表 第1版 ,每天的工作时间我安排了4个小时,即便按照每周7天计算,每周也才28小时。和劳动法规定的“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每周至少休息一天”相比,我的工作时间似乎太少了,我只有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才有可能达到8小时的战斗力和产出量。
告诫自己,切忌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提高产出,必须通过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战斗力。当然,初期做不到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时间也是应该的。
提前思考
我开始独立工作的第二天。
廉价保障房更贵
越是违背直觉的思考,就越有价值,学起来也更有趣味,看到这一讲的标题,就很开心。
房屋限购只能让实际房价更高
本周开始的时候,我一直有点迷惑,不知道从 需求定律 的角度,如何思考这个问题。
限购是限制了需求吗,需求有可能被限制吗?如果被限制的是交易,价格与交易并没有直接关系,怎么预知价格的变化。
老师的讲解落在供应上:
不准有钱人多买房->房子卖不动->地产商少盖房->房屋的供给减少->房屋价格上涨
"房屋限购让实际房价更高"的结论是这样得出的,这么说,房价越限越高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必然结果哦,挺意外的结论。
困境是创造财富的基本动力
关于““廉价保障房更贵””,从老师的讲解中,我得到个感想:一部分人的困境是整个社会创造财富的基本动力。
身处困境时,有些人会努力突破困境,这部分人的所作所为,会造成社会总体财富的增加。
可以把困境看作促使个体创造财富的根本动力,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富足的生活,但如果真地让所有人都过上富足的生活,便没有困境去突破,没有痛苦去消解,也就没有动力创造财富,整个社会消耗多产出少,富足无法维持,大家也就不再富足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廉价保障房可以让一部分人迅速地逃离困境,但也迫使他们减少甚至停止创造财富,让他们的未来变得更贫困,这真是违背直觉的事情。
但是,这太反人性了。
扪心自问,如果我自己拖家带口地在大城市里讨生活,我会被廉价保障房引诱吗?一定会的。如果没有了远方,至少也还能安定,即便我能想到,保障房给我带来长远的困境,我也无法拒绝。
把困境当做标配
思考我自身的困境,何尝不是如此?即便我清楚地知道,一旦突破困境,就能创造更多价值,甚至是远远大于现在的价值,但当身处困境,又怎么才能抑制与生俱来的对安全感的渴望?唯一能对抗的方式,就是不断地告诉自己,即便如何如何,也不能真正安全,近处没有安全,安全在更远的地方。
这样一思考,没有退路倒成了优势,没有人要给我保障,也就没有人要困住我。
课后思考
请你描述一下,你印象中20年前的老住宅标配是什么?十年前的标配是什么?今天的住宅标配是什么?我们来做个比较。
20年前我在读大学,那时候爸妈的家就是“我家”,我们从“平房”搬到“楼房”才几年,标配是一个卫生间、一个厨房、一个阳台,对周边的环境是没有要求的,没有严格的“小区”概念,没有车位、没有车库。
十年前,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贷款买了第二套房和第一个车库。车位和车库已经是标配,绿化、物管都是很重要的考量。这是一套复式房,楼上楼下,三个卧室、三个阳台、三个卫生间、一间书房、一间客厅、一间厨房。
几年后我们卖掉第二套房,买了小区位置和环境更好一些的二手房,再后来又卖掉了第一套房。现在,我们全家老小住在同一个小区,虽然这小区也快有20年历史了,但无论从哪个方面考量,这都是我们住过的小区中,最满意的一个。
我确实想要住到更好的房子里(房屋服务确实不是标准品,我们总是想住到更好的地方)。
如果现在买房,我会有更高的要求:地段较好、生活便利、环境优良、物管专业,还得有开放式大厨房、独立运动间、独立书房和独立衣帽间,Apartment不够好,House更理想。
不知道再过十年,房子的标配会是什么,光是想想,就觉得很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