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架构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个是改变合理路径。
合理路径指的是面临选择时我们采取的决策方式,看到选项时,我们会对这个选择的复杂性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选项多不多?
做这个选择难不难?
这样的整体印象会影响我们决定采取的合理路径,也就是选择关注哪些信息,忽略哪些信息。
社交软件的设计师就是选择架构师,他们的许多设计都会影响到用户对约会对象的选择。
像是软件展示的匹配对象的数量,就可能会对用户的选择造成巨大的影响。
比如Tinder上每天都能为你展示无数个匹配对象,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一直滑动屏幕,选择喜欢或者不喜欢。
甚至有一个专门的词条叫“Tinder拇指”,指的是因为一直在滑动Tinder造成的手指疼痛。
一开始,用户可能还觉得新鲜,到后来,用户往往会累到手指抽筋,想着要不孤独终老得了。
美国还有一个交友网站叫“咖啡遇见百吉饼”,这个网站的创建者是三位女性。
她们的理念是让用户更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条件匹配的潜在对象,而不是抱着“广撒网”的心态,淹没在海量的用户信息之中。
所以,在这个交友网站上,用户每天只能看到一个匹配的对象。
试想一下,如果用户每天只能看到一个匹配对象的信息,会发什么呢?
他可能会更认真地了解对方的信息,寻找和对方的相同点。
与之相反,在Tinder上,用户有数百个选择等着他去评判,选项繁多的时候,人们就会采取“筛选”这种合理路径,进行快速评估。
用户可能只会关注到每个人身上的一两个显著特征,比如身高、长相,觉得不喜欢就匆匆划过了。
和阅读文字信息、认真去了解某个潜在对象相比,筛选的方式要轻松得多。
但是,这种轻松的操作不一定能让用户做出最佳选择。
你看,架构设计师的一个小小的调整,就可能会影响我们采取的合理路径,从而改变我们的选择。
在合理路径之外,我们做选择时还会受到自身偏好的影响。
我们对于自己的一些偏好是很确定的,比如我讨厌榴莲的味道,那别人问我喜不喜欢吃榴莲,我就会很笃定地回答不喜欢。
有的偏好就不太固定,比如,如果有人问我喜不喜欢下雨天,取决于当时想到的是什么,如果想到的是有一次伴随着下雨的白噪音,我在被窝里睡了个特别舒服的觉,我可能就会说我喜欢;
但如果我想到的是一次在雨中,我被路过的汽车溅了一身泥水的经历,我可能就会说不喜欢。
也就是说,我们的偏好取决于我们调动起来的记忆,偏好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大量的相关记忆随机构建的。
特别是有时候,我们要面对之前没有经历过的选择,这时,我们就会试着回想自己过去相关的经历,从而确定当下的回答。
选择架构师就能利用这一点改变我们的选择。
有位心理学家就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准备了一批牛肉饼,请两组学生试吃。
第一组学生看到的牛肉饼上贴着“25%肥肉”的标签,第二组学生看到的是“75%瘦肉”的标签。
两组牛肉饼其实是一样的,但是结果发现,第二组学生对牛肉饼的评价更高。
这是因为当学生看到“75%瘦肉”这个标签时,他们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曾吃过的、夹着生菜叶和西红柿片的牛肉汉堡,联想到了牛肉饼鲜嫩多汁的口感;
而“25%肥肉”的标签更可能会让学生产生负面联想,比如油腻、肥胖、高热量等等,他们对牛肉饼的评价就变低了。
因此,在做决策时,选项的描述方式,会让我们调动起不同的回忆,产生不同的联想,从而影响了我们的选择。
比如,我们做长期理财规划的时候,寿命是我们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对自己寿命的判断,决定了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贷款利率、如何使用退休金。
但是,在思考关于寿命的问题时,我们的答案也会受到选择架构的影响,从而影响我们的理财决策。
比如,如果销售问你,你觉得自己活到85岁的可能性有多大?
你可能就会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有可能活到85岁,你可能会想到自己一些长寿的亲戚,或者想到自己平时常常锻炼身体,还有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积极的因素。
那如果销售问你,你觉得自己活不到85岁的可能性有多大?
你就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的联想,比如自己平时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者你身边身体不太好的亲人朋友。
用不同的方式询问你对自己寿命的预期,就会让你调动起不同的记忆,这就可能会让你做出不同的理财决策。
这也意味着,销售人员可以利用这些方式来营销,推销他们的商品。
总之,选择架构发挥作用,往往就是通过这两种方式:
一是改变合理路径,让选择者愿意选择某一种决策方式。就比如让社交网站的用户仔细阅读匹配者的信息,而不是不耐烦地快速划过;
二是激活选择者的某些记忆和联想,在“润物细无声”之中让选择者选择某个选项。
这两个过程几乎都是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自动发生的,是我们大脑中的“快思考系统”完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