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从太宗朝开始扩大科举规模,形成了士大夫政治,打破了官场的贵族或武人垄断。为了吸引知识精英加入到宋王朝“彀中”,从皇帝开始,便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利益诱导。
社会宣传也应和这种诱导。《神童诗》开篇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成功地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士大夫劝谕乡人:“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政坛所呈现的,也是“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但苏轼在写给他的两个侄子的诗中言:“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在士大夫政治鼎盛时期,读书人纷纷涌向读书做官的上行路途之时,苏轼写下“读书不求官”的诗句,实在是难能可贵,并且颇有些惊世骇俗。
苏轼“读书不求官”之诗所表达的意识,正是体现了社会转型因素在北宋便已逐渐在酝酿、积蓄和发酵,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等精神层面的变化的观念变化。“学而优则仕”已不再是唯一的人生追求的目标。
网友评论